澳廣視「七人小組」中期成績表

2013-02-01 從論壇「死因不明」看澳廣視改革路坎坷 專題報道

文:背心男

網址:https://aamacau.com/?p=2356

時間:2013年02月1日 8:08

三年前,長期被政府「重金禮聘」的澳廣視在社會表達強烈不滿的呼聲中,不得不進行整頓和改革,當時政府成立了澳廣視策略發展小組(坊間稱「七人小組」),由議員、傳媒學者、會計師等專業人士介入調查,甚至舉行連場員工公聽會,試圖為這隻”大笨象”問診,找出「久病臥床」的病源,是營運管理問題? 還是投放資源不足? 專業水平不夠高? 在2010年10月,「七人小組」的工作報告終於誕生,就澳廣視營運管理所面臨的當務之急,提出了13 項檢討、16項目標、34建議,更定立了短中長期發展藍圖。求變進取的辭藻不禁令市民寄予厚望,對其成效引頸以待。報告發表至今已兩年有餘,究竟有否兌現當初工作的承諾,按部就班邁向目標?

「澳門人的公共廣播」這角色,稱職嗎?

從定位上看,澳廣視須以澳門人的需求為最大目標,且須肩負相應的「社會責任」,這是「七人小組報告」中明確指出的。作為公共廣播服務的提供者,澳廣視製作的節目須具備普及性、多元性、獨立性和獨特性等特質,而且政府不可干預其新聞自由、採編自主以及日常運作。然而今年澳廣視一個備受市民關注的直播節目「澳門論壇」貿然停播,這個涉及民生議題的討論節目,關繫到公眾利益,豈能說停就停?可是停播至今已近1個月,在一片爭議聲中,澳廣視高層仍未能詳細交代節目暫停的因由,實難自圓其說。

雖說「貼近公眾,服務市民」是澳廣視的經營目標,但若只說不做,意義又何在呢?報告也強調,公眾的滿意度乃衡量澳廣視服務質量最主要的指標,但當公眾對澳廣視的運營連知情權和監督權都被褫奪時,又怎體現優質的公共廣播服務?

成也羅崇雯 敗也羅崇雯?!

從管治上看,專責、透明、監督、問責,是建設澳廣視管治體系的核心,這也是報告中一項重點。清晰說明遊戲的「玩法」,避免出現「出資人缺位、管理者越位、監管者虛位」的情況。然而,在澳廣視現行管治架構中,原來已受外界非議、質疑其能否獨立於「官方意志」的前新聞總監羅崇雯,去年底竟同時被當局委任為董事會成員兼執委,可說是「三級跳」,但其調遷後仍然主管新聞部事務,對於重振澳廣視新聞的公信力和獨立性似乎未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從一般觀眾角度,電視新聞編排和製作水平仍然偏低,對於涉及政府管治和施政的深層次問題欠缺深挖報道,反而多見疑似「公關上身」的官方部門專訪: 只見官員多侃侃而談,部份記者只是照本宣科,對眼前的政策弊端卻少有質疑、反思,對長遠規劃可行性欠缺獨立批判。在耳目一新的華美包裝下,新聞部應如何詮釋「公共廣播機構」的新角色? 為澳門人服務、而非光是為澳門政府服務?這些在以往近2年的改革中,仍未能見到「三級跳」的同步跨越。相反,「澳門論壇」之死、「風火台」變數,兩個相對已是非常溫和兼穩妥的時評節目都有「被動刀」的傳聞,無不讓人憂慮新一輪的「變奏」是否正在內部不斷蔓延,若果是真的,這又是誰的主意?

「七人小組報告」指出,澳廣視之管治架構須進一步明確其職責,並建立相應的制衡與監督機制,使各層級成員更加有效地履行其職責,可惜至今仍「十劃都未有一撇」,令人嗟歎!另外,作為公共廣播機構,澳廣視應就職程、聘用、薪酬、績效、培訓、退休等內容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設立完善規章,以實現循章辦事,制度管人。

「下落不明」的監督制度

從監督上看,報告建議在有更好的讓公眾參與監督方案前,澳廣視應建立內部、外部監督機制以及多層、立體的監督體系,及時披露運營情況和服務表現,以達至持續改善服務的質素,然而從澳廣視至今對外界發放之服務及態度,仍未能充分滿足市民對公共廣播的需求。此外,報告亦多番強調節目評估須集思廣益,有必要建立常規性表現評估制度。澳廣視也曾承認,只有經常瞭解市民的意見和建議,才能持續改善服務,然而報告中所倡議的以「顧問團」的方式,邀請市民就頻道、節目的質素提出意見至今仍然鮮有執行,增加的只有一個經常都是掉進錄音的電話投訴熱線,試問這又怎會有進步?

donation-ad

4.jpg_eff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