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創產業發展方向探討

2010-09-17 文化創意「無」價?澳門文創產業發展專題II 專題報道

文:劉異

網址:https://aamacau.com/?p=1204

時間:2012年09月17日 11:11

名家匯聚西溪園

在開始探討澳門文創產業發展的方向前,先說一個極端的例子:最近一年成為新聞焦點的杭州西溪創意產業園。西溪創意產業園位於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桑梓漾區域,共有五十九幢建築(別墅)組成。作為杭州市「十大文創園」之一,以及中國目前無數創意產業園中的一員,二00九年十一月才開園的西溪創意產業園能夠突圍而出,除了葛優在電影《非誠勿擾》中打電話的那棟西溪別墅(五十九幢別墅之一),已成為導演馮小剛的杭州工作室之外,眾多重量級名人入駐是關鍵。目前入駐的名人有著名國畫家潘公凱、吳山明,著名音樂家徐沛東,著名作家編劇劉恒、鄒靜之、程蔚東,著名作家余華、麥家,著名臺灣劇作家導演賴聲川、漫畫家朱德庸、蔡志忠,英國創意產業之父約翰.霍金斯(John Howkins)、著名導演崔巍、荷裏活導演皮托夫(Pitof)等共二十位;簽約總部企業有長城影視、華策影視、金球影業、南廣影視、浙江影視集團、浙江省電影有限公司等共八家。西溪創意產業園目前已經具備年出產電影五部、電視劇十部、影視劇五百集的作品製作能力。

西溪創意產業園投資近二億元人民幣,由杭州美術學院設計數十套獨立別墅,廣招各地創意人才進駐,除了象徵性的管理費用,獲邀的名人可以免費、無條件使用別墅二十年,沒有交作品的壓力,園區更提供工作室和醫療、生活等配套。入駐西溪的名人和企業幾乎都是全國著知名的,甚至也不乏世界有名的。西溪創意產業園的發展模式,我們可以聯想到的關鍵詞是:文化名人、人才引進、生態、送別墅、影視產業、文學等等。

澳門應走啥模式

澳門是不是可以走這樣的模式呢?雖然,澳門的財政資源不缺,甚至更充裕,單單澳門基金會二零一零年第二季度撥給私人和私人機構財政資助的金額,已經超過二億元澳門幣,但這樣的模式在澳門肯定走不通,本地的文創界不說,要劃出地皮來送人,地產商肯定不放行。而且,這種完全引入外來文化的模式,一方面與本地文化相衝突;另一方面澳門是否有這樣的組織能力亦成疑。

那麼,澳門文創產業發展的方向在哪裡?重點不該是官意欽點優先項目、扶持產業或其實是獲利的特定個人及團體,而該問澳門是否具備了健康的發展機制、澳門社會是否有足夠的活力參與這樣的官制框架。筆者嘗試提出一組關鍵詞:資源分配、社會民主、業界自主、集群效應、社區活力、本土經濟………作為探討的切入點。這一長串名詞,似乎並不相干,但筆者將以連連看的邏輯做一次關鍵詞連結,來探討澳門文創產業發展可能並且是可行的方向。

資源分配為何出現厚此薄彼

上期有文章解讀官制文創產業發展框架的核心,一字記之曰:錢。錢當然是重點,但更關鍵的是資源如何分配的機制,在政府發展框架中完全沒有提及。是否計劃沿用現時賞賜式的機制,文創業界要生存就必須與掌權者形成政治學上所謂的恩庇侍從關係(clientelism)呢?掌權者作為「主」通常擁有較多的金錢與財產,能夠隨其意願、個人愛好分配給跟隨者的「從」,依賴以人情為基礎所建立的交換關係,來維繫其領導地位。而主從之間的關係基本上是私人性的,並無正式的和法定的契約關係,但是透過長期的私人關係,已經建立了隱形的契約。正因為主從之間並沒有法定契約,也無正式的組織形式和內容,因此法律規範無法制裁這種關係,它是外在於正式制度的社會運作方式,維繫著傳統社會的政治秩序(試問,澳門文化產業委員會成員是如何產生的?)。因此,我們無從以法理、制度去理解為甚麼在澳門有些人莫名其妙被委以文化產業的重要位置、有些社團可以分得超乎常理的政府資助,社會大眾卻必須接受。對掌權者而言,這種機制可能是最安全的,但其實扼殺了文創產業成長的生機。

協助與自主發展權

為政者如果真的有心推動澳門的文創產業,就應該首先打破這種恩庇侍從關係,賦予文創業界自主發展的權力,亦即一般所講的賦權(empowerment),建立不同界別文創產業的社會民主基礎。具體而言,政府的框架應該是一套制度,不同界別的人透過民主選舉,產生自我管理的機制,以及獲得參與文化產業委員會的代表性。不同界別在自我管理的機制內以民主方法實踐資源的分配、本身界別的發展策略等議題。如此,在組織上形成網絡連結,在空間分佈上形成有機的集聚,在社區中尋找可供集聚和進駐的空間,逐步形成相關創意產業園區、街區等,發揮集群效應所帶來的效益。依澳門本身的資賦,可能形成視覺藝術、產品設計等聚落,亦可能形成南音∕粵曲練習、表演、研究的聚落,或者神香、神像雕刻等傳統產業但注入創新元素的產業聚落。同時,作為文創產業促進者,政府部門可以提供行政協助,為各種聚落設立秘書處,集中資源的管理和運用,促成文創組織之間的聯合發展,進而統籌宣傳、教育、社區事務的聯繫。更進一步是與舊區重整、閒置空間利用等議題更好地結合,促進本土經濟的發展。

爭取更公平機制

上述種種,其實很難期望掌權者主動放權,而需要民間,尤其是文創人本身的爭取。個人分別爭取資源的配給,尤其汲汲營營於和掌權者建立私人關係,成為恩庇侍從關係中的得益者;團結起來爭取更公平的機制,更民主的參與機會,培育文創界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澳門文創產業亦將呈現完全不同的面貌。如何抉擇,端視文創人,以至澳門市民對理想社會的價值判斷。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