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爛鬼樓

每逢周二,傳說中的爛鬼樓會在「論盡媒體」虛擬空間出現,歡迎聚眾圍觀。藝術教育文學創作藝評影評城市議論旅行書寫,凡生活種種與文化連結的,皆可被捕捉定格。在城市金光幻象背後,期望文化與文字逐日沉積,落地生根。未來是浮華還是昇華,城市種種,皆在一念之間。

歡迎投稿,以文字圖像書寫我城。

被冤枉的狼 2017年03月9日|文:大蔥

「大野狼來啦!」 孩子們四散,以逃脫大野狼的追捕。不知何時開始,狼成了嚇唬小孩的動物,也成了兇狠毒辣的形象代言人。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小紅帽》、《三隻小豬》裡,狼都是以「大壞狼」的身分登場⋯

《在一顆小星星下》
在一顆小星星底下的渺小的我 2017年02月28日|文:蘇俊文

「因為我自己即是自己的阻礙。」這是辛波絲卡詩中的中心思想,她的詩在深刻反省自己的同時,亦帶給我們一個信息:思想、萬物都同時存在著極端的兩面。 正如《渺小》中所言道,繁華帶來環境的破壞、最天真的孩⋯

再說動靜脈廔管的「通波仔」及支架植入手術 2017年02月28日|文:文燁

那次的動靜脈廔管「通波仔」及支架植入手術可以說一輩子難忘……因為絕對怕痛的我經歷了一次「因做手術而感到非常痛」的體驗!很久之前曾在其中一篇「腎腎地」提過,因為當年在瑪麗醫院留院治療期間,每天都要⋯

藝評風氣在澳門 –––專訪莫兆忠 2017年02月27日|文:天恩

著名文化藝術評論人周凡夫曾表示,「藝評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增值的方法」,唯澳門現時的藝評風氣相對較弱,原因在哪﹖藝評在澳門又正扮演甚麼角色﹖澳門劇評人莫兆忠如是說。 問:在澳門,閱讀劇評的主要是⋯

觀眾能否主導行動?──《太平盛世的安全演習2017》觀後 2017年02月21日|文:喬亞(「第十六屆澳門城市藝穗節」駐節藝評人,澳門)

香港劇評人鄧正健在《劇場觀眾的生產性》一文裡這樣寫道:「打破表演者與觀眾之間規限的行為時有發生,可是,我們亦必須注意,這些所謂打破規限,很多時都是在表演者的設計之內的……觀眾「變成」表演者的狀況⋯

© 台北市立美術館
藝術評賞如何教?──專訪陳美玉博士 2017年02月21日|文:天恩

訪問緣於心中蘊釀已久的疑問:藝評可以教嗎?如果評論的重點在於批判,這種思維可以教嗎?有教科書嗎?於是請教澳門理工學院視覺藝術系講師陳美玉博士。「視覺藝術中的藝術評賞教學,不是老師全告訴學生這些那⋯

「卓劇場」的葉嘉文(左)及胡美寶。
契科夫在澳門──訪卓劇場 《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 2017年02月14日|文:何志峰

《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是卓劇場本年初之作。故事是講述俄羅斯劇作家契可夫,與他那位莫斯科藝術劇院女演員的妻子奥爾嘉之間八百多封書信往返作為藍本,改編而成的劇作。 演員如何對角色呼應 劇中,契可夫⋯

《爸不得妳快樂》(Toni Erdmann) 劇照
2016 我最喜愛電影之一:《爸不得妳快樂》 2017年02月14日|文:小鳥

新年伊始,總愛回顧去年看過甚麼好電影,2016確實看了不少意味深長的好片,當中一部,也是去年最愛電影之一,應算是由德國女導演 Maren Ade 執導的《爸不得妳快樂》(Toni Erdma⋯

《織.景.物:晚潮》|劇照由文化局提供
2017 澳門藝穗地名書:給下一個城市文化的十年備忘錄(下) 2017年02月14日|文:林正尉(「第十六屆澳門城市藝穗節」駐節藝評人,台灣)

三、展演的澳門:日常生活轉繹 「日常」,令人猶疑的曖昧與混沌之辭,總與感知及呼吸是栓繫一起的。 「日常」,讓人仰賴想像寫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歷史向度,而不僅僅是觸及批判性十足的政治經濟學。 瓦納⋯

《生之葬禮》(劇照由文化局提供)
2017 澳門藝穗地名書:給下一個城市文化的十年備忘錄(上) 2017年02月8日|文:林正尉(「第十六屆澳門城市藝穗節」駐節藝評人,台灣)

這些人渡過河流跨過沙漠,並非僅僅為了買賣,因為在可汗的帝國版圖內外,任何地方的商場都可以交換貨物,……。你到歐菲米亞來並非僅僅為做買賣,也為了入夜後靠著市集周圍的簧火,坐在貨袋或大桶上、或躺在成⋯

每名求助者背後都有不願再提起的痛苦往事,尋到至親一刻喜極而泣。
為被拐賣孩子尋找回家的路 2017年02月7日|文:文燁

最近除了回醫院治療外,最多都是在家寫稿、出外拍攝資料圖片,再來就是上網收看內地央視的公益節目「等著我」。顧名思義,這個節目是以內地尋親網站「寶貝回家」為基礎,協助小時候被人販子在家鄉拐騙後,賣到⋯

曾用作祈禱的小屋。
已逝的時代悲憫 以身體作見證 2017年01月31日|文:黑黑

2017年初城市藝穗節期間,霧霾圍襲,天色與氣溫飄忽不定,城市的未來也在一片陰霾之中,然而,藝穗節雖名「城市」,當中卻似乎沒有太多呼應城市處境的作品,就如其它主題模糊的「節慶」活動,充斥政府官方⋯

肉食?對地球環境的反思? 2017年01月31日|文:澳門素食青年

每當提起對地球環境的危害時,很多人會聯想到汽車、煙囪等排出的廢氣;水資源的浪費。但事實上我們對肉食的需求,正正造成了對地球最大的威脅,而且間接造成地球的糧食危機。 動物跟人一樣要喝水、進食、需要⋯

一盞燈說明了一切。
味蕾刻劃記憶──既遠且近的《巴勒斯坦大飯店》 2017年01月24日|文:黑黑

對於巴勒斯坦、敍利亞、約旦、伊拉克等名字,我們在新聞報道中時有聽聞,「難民」這字眼也成了近年的關鍵字,2016年全球的難民人數已經超過6500萬名,足以組成地球第24個大國,然而即使這些新聞如何⋯

2017 年藝穗節的《生之葬禮》(照片由導演佐川大輔提供)
莊嚴和圓滿的葬禮──2017藝穗節《生之葬禮》 2017年01月24日|文:何志峰

有些事情,必須要由對的人去完成,例如 2017 年藝穗節的《生之葬禮》。 儀式的地點在大三巴牌坊,大門進去的敎堂遺址內。參加者坐定,開始。 日本人穿著合宜的西服,從右邊樓梯抬出一個行李箱,是一個⋯

(網上圖片)
一方水土 一方味道 2017年01月18日|文:Sancho Panza

記得今年「城市藝穗節」的一場座談中,主持問到來自約旦及布拉格的表演嘉賓:將演出從外地帶來澳門,會否需要調整?嘉賓答道:我們一直在歐洲用的那種米,在澳門遍尋不獲,有誰能告訴我們在哪可找到? 是的⋯

我填寫了香港器官捐贈卡 2017年01月18日|文:文燁

一直以來我常在這裡提到,三不五時要回香港瑪麗醫院複診,除了曾經提過的,當年我在瑪麗醫院動過一次胃鏡式放入微型導管手術、證實患上慢性腎衰竭要長期血液透析,以及其後的動靜脈廔管手術外,記憶中好像沒太⋯

從來就沒有烏托邦 2017年01月10日|文:青豆

澳門很少有官員上任是會令人帶有期望甚至興奮的,但記得七年前,當得知吳衛鳴接任文化局長時,心裡真的感到很高興:澳門終於有位稱職的文化局長了。走過回歸前的黑暗時期,體制殘缺,甚至傲慢、封閉的管理後⋯

燈塔超高樓等一連串爭議。事實上,文化局很多政策尚待改善。
願守住澳門文化風景線 2017年01月10日|文:憂心的澳門人

吳衛鳴局長要退休了,當晚網上瞬間泛起一片哀號,周末過後又再回歸平靜。是風過無痕?還是暴風雨的前夕? 對於吳局的離開,作為文化從業員,心中有不捨,亦有不安。回想當初,文化局經歷了一段「外行領導內行⋯

旅遊局於 2016 年底與澳門影視製作文化協會合辦「第一屆澳門國際電影展暨頒獎禮」
關於電影節的未來──有關「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的思考 2017年01月5日|文:何家政

首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典禮」(IFFAM)結束,其中影展總監馬可.穆勒中途請辭,並由旅遊局局長暫代影展總監一職,在澳門造成廣泛性的話題與討論,甚至遠在歐美的媒體或電影雜誌都有相關報導。總體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