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爛鬼樓

每逢周二,傳說中的爛鬼樓會在「論盡媒體」虛擬空間出現,歡迎聚眾圍觀。藝術教育文學創作藝評影評城市議論旅行書寫,凡生活種種與文化連結的,皆可被捕捉定格。在城市金光幻象背後,期望文化與文字逐日沉積,落地生根。未來是浮華還是昇華,城市種種,皆在一念之間。

歡迎投稿,以文字圖像書寫我城。

【演書節《長衫詞》】 專訪何志峰——澳門文學 不分中葡 2017年11月23日|文:路家

要說《長衫》(又譯:《旗袍》)先要說其作者江道蓮(Deolinda Salvado da Conceição,1914-1957)。出生於澳門,父親是葡萄牙人,母親是澳門人,澳門利宵中學畢業,曾⋯

【演書節《長衫詞》】專訪區均祥——地水南音Х葡語小說 2017年11月23日|文:路家

利申。絕非南音專家。對地水南音的認識只有關鍵字如「涼風有信」、「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均祥」等;支持推廣傳承,但實際到現場看演出屈指可數。原因,無他,只因不懂——除是「說猶如唱」,地水南音還是甚⋯

藝文不離社會 專訪莫兆忠——《劇場.閱讀》十年回顧展 2017年11月20日|文:路家

十年份!必須承認,當聽到莫兆忠說將要展出十年來的《劇場閱讀》季刊時,腦海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那薄薄一份刊物中排得密密麻麻的細字。我嚥了一下口水,又想起那海量的、深入、扎實的藝文內容……十年份!突然⋯

從老撾的避險策略談起:讀「老撾的地緣政治學」有感 2017年11月4日|文: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蔡幸強

【藝文書評】老撾,印度支那中一個貧窮的內陸小國,卻是我家小孩每年一度的海外體驗團的目的地!自認是「亞洲通」的作者,也不得不做些自我教育,找些參考書籍閱讀,好幫助孩子認識這個陌生的國度。有幸讀到羅⋯

請別讓歲月殺死我們 2017年11月2日|文:穿山A

你知道舊西洋墳葬了多少名人嗎? 「美副將…庇山耶…呂和隆」這些人都很重要,但這些人都不那麼重要,我的意思是說—他們都沒這城市來得重要。 我常跟學生說,歷史並不是名人傳記的合成體,它理應涵蓋那些沒⋯

城市的裝飾需要想像力,中秋放「燈籠」、新年放「恭喜」,能否在傳統中突破不一樣?
關於城市美學:那天我在議事亭前地,看到一個我不想認識的城市 2017年10月10日|文:思崎井

每到節日,就要忍受大量劣質的人造景色。 每次面對這個城市的美感,供我仰望的事都讓人敢到無力,這個在空間中發生的事,總隔着不同的碰撞,失序。「真的討厭死了」,路上行色匆匆的人也不敢明目張膽地說。而⋯

母親 2017年10月10日|文:文燁

是夜,電視台一個經典金曲節目裡的經典動漫歌曲讓我想起小時候的事。 母親很年輕時生下我,我們之間的年齡差不到二十歲,自我有兒時記憶起,便是和母親一起坐在沙發上看卡通片!什麼“千年女王”、“銀河鐵道⋯

《飄流船廠》(劇照由譚駿業攝影,夢劇社提供)
《飄流船廠》觀後之胡思亂想 2017年10月10日|文:喬亞

造船業,曾是澳門三大支柱工業之一,七八十年代最為興旺,不少家庭都或多或少保有一些與船廠有關的回憶。 如我。 聽我爸說,爺爺和六叔公當年都是造船業界的「大人物」,爺爺在筷子基的船廠試過同時裝八條船⋯

至於牛房的觀眾群,四位都表示,一般看項目類型,表演藝術會有其粉絲團,視覺藝術也會有自己固定的支持者,偶然社區展或某些題材的展覽會吸引到新觀眾,最受歡迎定必是兒童展無疑。
牛房有定位?──專訪牛房倉庫四員工 2017年09月29日|文:庖丁

「最捨不得應該是我的工作桌,在這裏遇上不同的人。」「這裏的廁所,當年那天我知道自己留班,飲了酒整爛的。」「最鐘意自由的工作環境。」「覺得少了個地方睇新嘢。」四個前線職員七嘴八舌地說起最喜歡牛房的⋯

Cora 在最後一次的「牛房講場」中任其中一場的主持。(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施援程:在空間的需要之前,首先是優質的藝術 2017年09月29日|文:黑黑(文、訪問)

去年十一月本刊曾與牛房倉庫主要活動執行人施援程進行訪問,當時她首次透露牛房倉庫將於2017年被文化局收回進行裝修重整,原藝團將徹出的消息,但牛房一直對此都是靜悄悄,直到今年九月,「告別」的消息終⋯

大家一直在說的「自由」大概就是如此:一個學習、思考、創作無拘束地進行的氛圍,讓歷史、自然與生命,相互交織共生的地方。(2002年駐場藝術家黃仁逵的繪畫工作坊,逢周六下午,婆仔屋大樹下進行,持續一年。)
歷史小檔案:從婆仔屋到牛房 2017年09月29日|文:牛房倉庫(資料提供)/整理:黑黑

2001年初婆仔屋這座回歸後被廢棄的老人院被「拍板」的負責人朱佑人發現,並帶領一眾藝術工作者首次踏足,眾人對此地皆驚為天人。 同年3月,澳門藝術節期間,由「拍板」所策劃的錄像項目《看得見的城市⋯

這裡是為本地藝術家而存在的地方──我們在牛房的日子 2017年09月29日|文:郝元春、祖賢、阿堅奴

這裡,是我的出發點 我第一次正式的個展──《我喜歡妳是寂靜的》多媒體插畫展便是在牛房倉庫舉行的,由Cora(施援程)為我策展。之後較多參與的是牛房一年一度的兒童展,今年也參與了牛房的最後一個社區⋯

香港著名作家劉以鬯夫婦與林婷婷合照,劉先生已九十多歲,太太八十多。(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婷婷與阿七:這裡,有醞釀一切可能的土壤 2017年09月29日|文:黑黑

牛房除了主要作為一個視覺藝術空間外,其實,這裡也是一個需求度很高的表演場地,由於本地表演空間的缺乏,尤其是具自由度、空間特色、同時亦具一定條件的表演場地更是極少,十多年以來,這裡進行過大大小小形⋯

演給今天的一齣戲--《漂流船廠》 2017年09月16日|文:黑黑

冷靜的一天,適宜看戲,尤其是看一部能讓大家反思現況的戲。 昨天在荔枝碗現場,看到颱風過後到今天仍未清理的廢墟,看到掀起的棚頂,倒下的大樹和浮在水邊的垃圾。那些臨時加固工程完全不管用,船廠整個倒了⋯

《舞・當》2017將播放線上舞蹈計劃《52幅肖像》
被過度拓展的觀看──《52幅肖像》與它的時代對話 2017年09月13日|文:黑黑

在被手機操控的日常生活中,一天有多少時間,我們的眼睛會離過那個小小的屏幕,去看看真實周遭的人事物?在線上空間觀看過無數精彩演出的人們,又可有興趣再進入實體空間中,觀看一場真人的實時演出?這就是今⋯

澳門不是一個人——淺談《彼時此岸》中的身份危機 2017年09月7日|文:馬慧妍

攝影機、微信、Facebook、赴台就學。 葡國菜作為遊客美食、茶餐廳作為本土美食。 葡萄牙國旗色的雞啄米、操北京口音的遊客、填不出籍貫的澳門人;煩悶的上班族和只想準時放工的清潔女工;位於全球生⋯

颱風過後 ©Yang Illustration 洋小漫
澳門插畫師為天鴿襲澳發聲 2017年09月6日|文:論盡

颱風「天鴿」肆虐本澳,造成10死數百人受傷,多區受到重創,社會損失慘重。多個本地插畫師(小萍、Yang Illustration 洋小漫、Sandy LEONG Sin U、Hue、袁志偉⋯

我在山頂醫院腎室度過了兩年多的血液透析時光。
向「天鴿」後仍謹守血液透析室崗位的醫護們道謝 2017年08月30日|文:文燁

八月廿三號“天鴿”吹襲澳門期間,相信小城各家各戶和商舖在為防禦風暴而做著一連串有效措施,我和家人亦不例外,暴風最強勁之時,窗外風聲嘯嘯,看見原本放在露台的三隻烏龜在惡劣的天氣裡受驚地瘋狂拍著盛載⋯

黑暗中是信任,還是猜疑?──評2017 Bok Festival《身在黑暗》 2017年08月18日|文:梁倩瑜

當一切無法目視,你的信任該往何處? 晚上九時二十分,我按短訊的指示來到有點幽靜的公園長椅旁,因為準時到達卻沒有工作人員,我有點慌張地打了他們聯絡電話,電話的她請我耐心等候。於是街道上每一個來往的⋯

和憂傷做朋友——抑鬱症患者們的對談 2017年08月18日|文:林幽

編按:最近澳門大學有研究發現,澳門抑鬱症的患病率比內地及香港更高,8%澳門成年人(中國籍)有罹患抑鬱症的風險,由此估算約3萬名澳門居民可能需要心理健康服務。而研究表示,澳門最容易患上抑鬱症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