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爛鬼樓

每逢周二,傳說中的爛鬼樓會在「論盡媒體」虛擬空間出現,歡迎聚眾圍觀。藝術教育文學創作藝評影評城市議論旅行書寫,凡生活種種與文化連結的,皆可被捕捉定格。在城市金光幻象背後,期望文化與文字逐日沉積,落地生根。未來是浮華還是昇華,城市種種,皆在一念之間。

歡迎投稿,以文字圖像書寫我城。

在廢墟中栽花,絕處逢生的犬島--瀨戶內紀行(1) 2019年07月11日|文:黑黑

  事隔六年,竟能再次來到「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這些小島之上,難忍內心興奮。因為實在好喜歡這些小島上絕美的自然景色,以及簡樸的生活形態,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是這些島上所滙集到的藝術家們都非⋯

(圖片由作者提供)
漫長六月的緩慢感之後,又要再次適應漫長的民主等待 2019年07月9日|文:思崎井

這是一個多麼漫長的六月啊。 全世界都在觀看着香港瀰漫的淚水和血汗,跨越界限,我好幾次看着天空和雲影交織着光,從中等待黑暗再度來臨,月光和烏雲每翻一頁,凝視着細縫那擠出的暗光,映照出受傷的人淌着血⋯

澳門海面五日內兩現中華白海豚死亡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憂慮海豚生存狀況 2019年07月4日|文:大蔥

五日內有兩具中華白海豚屍體在澳門海岸被發現。多個關注環境的團體都紛紛轉發消息和討論這些中華白海豚的命運。筆者也聯繫了身在香港的澳門學者麥希汶。為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做調查研究的希汶也對這兩起事件表示⋯

「沒有暴動只有暴政」── 七月一日的香港現場記事 2019年07月2日|文:黑黑

二◯一九年的七月一日,天氣異常悶熱,作為澳門人的我決定過大海,和很多香港人一起,走在街上。 步出地鐵站、轉入商場、書店、快餐店,無論哪個地方都是等待出發的人,抬眼望向四周,銅鑼灣全是觸目的黑色一⋯

歷經穂京澳三地民運 黃東堅信:中國未來定會跟上世界潮流 2019年06月4日|文:論盡

三十年前,23歲的黃東,正值追求理想的最激情燃燒歲月,「我唔止自己係左仔,我本身就是来自左派家庭」,遇上了1989年這場由北京開始且影響力席捲中華大地的學運,正在廣州讀大學的他自是熱情投入。 在⋯

《不容青史盡成灰──六四採訪回憶錄》節選 2019年06月4日|文:陳煒恆(1962-2007)

編按:以下三篇文章均摘自《不容青史盡成灰──六四採訪回憶錄》(待出版),作者陳煒恆先生為當年前往採訪學運而留在北京時間最長的澳門記者。自2006年6月1日起,他於華僑報副刊「望松居專欄」上連載此⋯

母親的一課 2019年05月28日|文:小草(投稿)

人生在世,總會有感到迷惘、失意落魄的時候,那時候的我們都會封閉自我,但又想有人來當一盞明燈,帶領我們開辟前路。我曾經以為升上高中三年級會很驕傲自滿,作為最高的年級,可以呼風喚雨,但可惜事實並不是⋯

奶奶和她的衣車  2019年05月28日|文:文:蘇泳文(投稿) 

不知道為什麼,一直覺得對衣車的感情是很私人的,是只屬於我們家的,不足為外人道也。可能是因為除了我,身邊沒有人覺得,這是值得紀念的過往;也可能是因為,相比起異鄉漂泊,顛沛流離,我筆下這段與衣車相伴⋯

貓捉老鼠──觀察「活化」這件事 2019年05月21日|文:鄒景峰*

剛聽到今年「澳門劇場研討會」的主題時,我其實感到有點驚訝,一來是因為「活化」與上年研討會題目「歷史」關係密切;二來是因為上下兩場研討所牽涉領域之廣泛、思想之深度,對我來說像是兩個大命題,要在一天⋯

如果劇場是一個playgroup ——獨自觀看《親親.泡泡.郁郁貢 2.0》有感 2019年05月21日|文:黃詠思

單拖到親子劇場,應該是孤毒指數最高級別,尤其是嬰兒劇場。復活節假期期間,筆者就到舊法院大樓觀看了「大老鼠兒童戲劇團」的《親親.泡泡.郁郁貢 2.0》。該劇主打適合4至15個月大的嬰幼兒,觀眾絕大⋯

73種刊物,怎麼講述一個澳門?—— 在上海藝術書展(UNFOLD 2019 Shanghai Art Book Fair) 2019年05月21日|文:川井深一(井井三一繪本書屋)

聲音沙啞了。站著說一整天故事。腰也斷了。上海的街上有許多絮狀物飛行。同行的夥伴跟我說看到奇怪的飛蟲,我以為他得了飛蚊症。「中度空氣污染是因為這些東西嗎?我覺得它們飛進我的喉嚨裡才令我咳嗽不停。⋯

都市更新還在等?——《牡丹.吉祥》的澳門故事 2019年05月14日|文:論盡採訪組

  藝術節本地作品《牡丹.吉祥》曾於2014年公演。演出以祐漢的兩棟舊唐樓「牡丹樓」和「吉祥樓」命名,從社區發展的脈絡出發,訴說澳門自1970年代起年青人的思想以及生活變化,探討澳門歷⋯

笑聲背後 深思當下——從土生土語話劇看澳門 2019年05月14日|文:論盡採訪組

政府曾揚言離島醫院可於2019年落成,到現在則完工無期。但在2019年的土生土語話劇中,「路氹醫院」已經落成了,還將發生一齣父女相認的故事《護爸使者》。劇情講述女主角Emilia 初到澳門,在新⋯

即使不在 我仍記得——車衣女工的平凡故事 2019年05月8日|文:論盡採訪組

「如果沒有記錄下來,那些曾經以為隨意可見的日常風景,同樣會在不知不覺中消失。我們甚至可能連嘆口氣的機會也沒有……」 這是摘自今年藝術節風盒子藝術發展協會的作品《離下班還早——車衣記》在Fac⋯

居民變遊客 重啟我城想像——《咖喱骨遊記》 2019年05月8日|文:論盡採訪組

「據說,在矮人國裡,每隔三個月就要更新一次地圖;這裏除了街道就是博物館,甚至連街道都成為了打卡聖地;這裡沒有遺物只有文物,沒有死亡只有活化。」這是藝術場刊對藝團「足跡」今年的演出《咖喱骨遊記⋯

開無包裝小店 冀有助減廢 店長:望「裸買」隨處可見 2019年05月1日|文:論盡採訪組

根據統計局的《環境統計2018》,澳門2018年的家居垃圾高達26萬多公噸,比2016年的23萬9993公噸及2017年的25萬5653公噸都有所增加。 為減少生活垃圾廢物,不少人提倡「裸買」⋯

澳門首次參加「城市自然挑戰賽2019」 2019年04月28日|文:大蔥

昨日(4月27日)下午的瓢潑大雨中,正是澳門首次參加「城市自然挑戰賽2019」(City Nature Challenge 2019)的開幕禮。在澳門大學劉少榮樓的大堂,一個以本澳的動物為主角的⋯

變形爸爸 (3) 2019年04月18日|文:何志峰

「媽,你叫我找的那個資料夾,我找到了。」 「你還真的找到,他的東西都亂放,和你一樣,但都肯定在箱子裏,不會丟的。翻翻看,有幾篇是雜誌上刊的,十幾年前我就標了籤,希望你回來看到。……你看完便來山頂⋯

「跨域傳藝」講座式演出  《倥舞人生》 Arts Inspire Across Borders — Lecture Performance “About Khon and You” 2019年04月18日|文:鄭雅文 ( 文字整理)

日期:2018年10月20日 地點:海事工房2號 會談人:Piche Klunchun、何雅詩 點象藝術協會的「跨域傳藝」計劃自2015年開始策劃,2016年開始每年舉辦,引介澳門較少關注的藝術⋯

變形爸爸(2) 2019年03月27日|文:何志峰

馬些路記得父親給他們看卡夫卡的《變形記》,當年他10歲,弟弟5歲。當日馬些路跟弟弟講故事,主人公葛雷戈變成了一隻大蟲,被葛雷戈父親拿蘋果亂砸。弟弟聽了笑到在地上打滾,「家裏的蟲最多是蟑螂,丟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