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
城市的裝飾需要想像力,中秋放「燈籠」、新年放「恭喜」,能否在傳統中突破不一樣?
關於城市美學:那天我在議事亭前地,看到一個我不想認識的城市 2017年10月10日|文:思崎井

每到節日,就要忍受大量劣質的人造景色。 每次面對這個城市的美感,供我仰望的事都讓人敢到無力,這個在空間中發生的事,總隔着不同的碰撞,失序。「真的討厭死了」,路上行色匆匆的人也不敢明目張膽地說。而⋯

至於牛房的觀眾群,四位都表示,一般看項目類型,表演藝術會有其粉絲團,視覺藝術也會有自己固定的支持者,偶然社區展或某些題材的展覽會吸引到新觀眾,最受歡迎定必是兒童展無疑。
牛房有定位?──專訪牛房倉庫四員工 2017年09月29日|文:庖丁

「最捨不得應該是我的工作桌,在這裏遇上不同的人。」「這裏的廁所,當年那天我知道自己留班,飲了酒整爛的。」「最鐘意自由的工作環境。」「覺得少了個地方睇新嘢。」四個前線職員七嘴八舌地說起最喜歡牛房的⋯

Cora 在最後一次的「牛房講場」中任其中一場的主持。(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施援程:在空間的需要之前,首先是優質的藝術 2017年09月29日|文:黑黑(文、訪問)

去年十一月本刊曾與牛房倉庫主要活動執行人施援程進行訪問,當時她首次透露牛房倉庫將於2017年被文化局收回進行裝修重整,原藝團將徹出的消息,但牛房一直對此都是靜悄悄,直到今年九月,「告別」的消息終⋯

大家一直在說的「自由」大概就是如此:一個學習、思考、創作無拘束地進行的氛圍,讓歷史、自然與生命,相互交織共生的地方。(2002年駐場藝術家黃仁逵的繪畫工作坊,逢周六下午,婆仔屋大樹下進行,持續一年。)
歷史小檔案:從婆仔屋到牛房 2017年09月29日|文:牛房倉庫(資料提供)/整理:黑黑

2001年初婆仔屋這座回歸後被廢棄的老人院被「拍板」的負責人朱佑人發現,並帶領一眾藝術工作者首次踏足,眾人對此地皆驚為天人。 同年3月,澳門藝術節期間,由「拍板」所策劃的錄像項目《看得見的城市⋯

這裡是為本地藝術家而存在的地方──我們在牛房的日子 2017年09月29日|文:郝元春、祖賢、阿堅奴

這裡,是我的出發點 我第一次正式的個展──《我喜歡妳是寂靜的》多媒體插畫展便是在牛房倉庫舉行的,由Cora(施援程)為我策展。之後較多參與的是牛房一年一度的兒童展,今年也參與了牛房的最後一個社區⋯

香港著名作家劉以鬯夫婦與林婷婷合照,劉先生已九十多歲,太太八十多。(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婷婷與阿七:這裡,有醞釀一切可能的土壤 2017年09月29日|文:黑黑

牛房除了主要作為一個視覺藝術空間外,其實,這裡也是一個需求度很高的表演場地,由於本地表演空間的缺乏,尤其是具自由度、空間特色、同時亦具一定條件的表演場地更是極少,十多年以來,這裡進行過大大小小形⋯

清平戲院活化方案文化局將投入逾500萬。
空間政治學:從活化文物到活化社會 2017年02月3日|文:論盡者言

如果說,文遺保育是澳門近十多年來最受關注的社會議題之一,大概沒有人會反對。尤其是澳門歷史城區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前後幾年,從重建下環街市、藍屋仔爭議、東望洋燈塔景觀危機、拆卸望廈兵營、主教山景觀問⋯

昔日碼頭滿地垃圾,並有陣陣臭味
寧靜小村迎遊客 九澳居民:發展旅遊真的好? 2017年02月3日|文:論盡採訪組

政府為着發展旅遊,又打路環九澳村的主意,想要打造「古村遊」,不少旅遊發展委員會委員亦曾表示支持開發聖母村成為旅遊景點。但有多位於去年底曾到聖母村遊覽的市民先後反映,九澳聖母村七苦聖母堂旁邊數間正⋯

城市規劃師林翊捷
設施功能先於保護建築?林翊捷:「活化」變綽頭 概念本末倒置 2017年02月3日|文:論盡採訪組

澳門土地資源缺乏,人口密度高,或為「保育」、「活化」、「增加人流」,不少被丟空的舊建築均會被翻新或擴建,以騰出空間安插新設施。但環觀近年發生的「活化事件」,如:南灣舊法院改建成新中央圖書館、龍環⋯

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呂澤強。
外牆主義不合時宜 呂澤強︰文物大改造易失原有價值 2017年02月3日|文:論盡採訪組

澳門近年不少歷史建築的保育議題都引起社會極大迴響,然而,政府的保育措施不是「異地保留」,就是原地只保留外立面,內部大改造。這種徒具外殼,而抹殺了原有的特色和氛圍的保育政策,往往被稱為「外牆主義⋯

2015-2016 特色建築關注事件簿 2017年02月3日|文:論盡媒體

愛都酒店 2015年4月,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提出擬愛都酒店重建計劃,擬將該處改建成具體育設施和文康類的青少年活動中心、以及具100個車位的停車場及全天候游泳池,或成為演藝學院。社會爭議不斷,質⋯

位於加思欄後新馬路2號的霍英東基金會大樓,為本澳上世紀典型的葡式住宅,去年被發現其屋頂已被拆至見光。工務局回覆傳媒查詢時稱,該地段屬國有土地及特區政府私產,當局於2014年3月收到該建築物授權人的裝修及擴建工程計劃的申請,會保留外立面。
喜歡歷史 不喜歡舊 2017年02月3日|文:澳門路人

那棟有着泥紅色瓦頂的綠色小屋,對許多澳門人來說幾乎是無法察覺的存在。 從幽靜的嘉思欄拾級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隨風飄揚的紅白藍帆布,和沙塵滾滾的工地。這裡曾是兩座神秘灰藍色建築的原址,像對患了自⋯

去年6月,路環荔枝碗船廠因日久失修被政府圍封,現時政府手握一座船廠及兩間小屋的業權,據講將重新打造成文創中心,但其餘11座船廠的去留成疑。
建築外殼驚艷 靈魂死寂 林發欽:由民間活化可激活想像 2017年02月3日|文:論盡採訪組

環顧澳門,不少舊建築皆有被翻新再利用,但不難發現,一間間舊建築的硬件翻新過後,多以博物館或展示室的形式重新開放,亦僅此而已。開幕的熱鬧過後,陳列展示十年如一日。社會亦有意見質疑建築空間的使用僵化⋯

談駿業近年致力推廣澳門造船工藝文化 。
讓「澳門號」回到荔枝碗 談駿業:望復興「船村」 傳承文化 2017年02月3日|文:論盡採訪組

「很奇怪,荔枝碗號稱華南或東南亞地區最具規模的造船廠,但已經沒有船。」面對眼前極待修繕的舊船廠,一直致力推廣本地造船文化的談駿業不免無奈,「我們不是要行業復興,但文化符號可以回來。這是我們的回憶⋯

澳門劇場研討會2016(攝影:鄭冬)
打開活空間──記「澳門劇場研討會2016」 2016年12月6日|文:俞若玫(「2016澳門劇場研討會」觀察員。香港獨立創作人,從事小說、現代詩、散文、藝評寫作及概念視覺藝術創作,也經常策劃文化活動)

  不想承認也得認,資本主義全球化下,空間成為商品,大家每天都在打大大小小的空間戰,哪怕是有形的居住、工作、休閒空間到無形的精神、情慾、宗教、創作、表達空間等等,都是寸寸黃金,兵家必爭⋯

夢裡繁花夢外囚──在庫哈斯的「通屬城市」之中 2016年09月20日|文:陳斑妮

危險的親切感 荷蘭建築大師庫哈斯(Rem Koolhaas) 早於1995年便提出「通屬城市」 (generic city)的概念,指「無差異、無特色而具秩序品質的城市環境,將為全球化的必然潛力⋯

香港鰂魚涌益發大廈(攝:Barry Chan圖片來源:香港日出同行Facebook群組)
從生存空間反思佔中 2014年11月17日|文:背心男

沒有窗口,空氣混濁。任裝扮得再時尚、再漂亮,劏房依然劏房,也難逃活在盒子裡的命運。一幢幢密不透風的高樓,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爭着衝破誰會在意的天際線。在職貧困,文憑多張,也不算甚麼。綠意盎然的植⋯

「土能生白玉 地可出黃金」──寫在「壤︰澳港台藝術與社群交流計劃」前 2014年07月14日|文:莫兆忠

位於新橋與沙梨頭交界,渡船街、大興街與石街的交接處,供奉著橋頭土地公,上面的對聯刻寫著「土能生白玉 地下出黃金」。自古以來,人類對土地充滿想像。在人們開始耕種之前,土地已自行長出可以養活人類的食⋯

有人群的聚聚 2013年11月27日|文:川細間代

我記得剛進駐時夜晚的冷風蕭瑟 以及每天草木皆兵的神經質 所有事物與我何干? 時間將我與建築物漸漸融為一體 他人開不了的窗我無意輕而易舉 從空間的客人成為奴僕 像是為了生存被迫長出翅膀 無論何時我⋯

Rheo黑川良一
城市的聲音 2013年07月2日|文:大蔥

家裡添了個小成員,剛從安靜的母體裡出來,小寶寶總是會受到各種聲音的驚嚇,於是當媽的我開始越來越關注這個城市裡的聲音。 汽車發動機的聲音是絕對的主角,在大街小巷匯成河流,日夜奔騰。都市人不能不習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