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流船廠》觀後之胡思亂想

戲游花間 藝文爛鬼樓

文:喬亞

網址:https://aamacau.com/?p=42549

時間:2017年10月10日 11:11

《飄流船廠》(劇照由譚駿業攝影,夢劇社提供)

《飄流船廠》(劇照由談駿業攝影,夢劇社提供)

造船業,曾是澳門三大支柱工業之一,七八十年代最為興旺,不少家庭都或多或少保有一些與船廠有關的回憶。

如我。

聽我爸說,爺爺和六叔公當年都是造船業界的「大人物」,爺爺在筷子基的船廠試過同時裝八條船,冠絕全澳;我的叔伯父輩都在船廠長大,除了裝船,還負責煮大鍋飯,所以人人都燒得一手好菜。還有我爸老炫耀爺爺的契爺,他造的帆船據說是全省港澳駛得最快最穩又最好看的。威水史說來一籮筐,但其實我知之甚少,早幾年和家人在沙梨頭附近吃飯,經過土地廟旁邊的工羡行會館和造船子弟學校,老爸才偶然道來。那時候我就想,這些彌足珍貴的有溫度的記憶,為什麼到了我這一代全都消逸了呢?不過十來二十年光景,澳門街說變就變了,那一段歷史濃縮在某四十分鐘的公民課中,隨時間再淡忘,連站在船廠遺址旁,也不知道唏噓什麼。

看《飄流船廠》,就好像把這些缺失的碎片重新拼湊起來一般。陌生卻真實地存在過的記憶,只能身傳無法言教的工匠精神,還有不得不面對的造船業已式微的現實。這絕對是一次很好的本土教育--我們瞭解而後愛這個城市的方式,不是靠答對試卷上的填空題,而是一點一滴積累人的歷史和故事,從時事中看出背後的脈絡,以及將之好好傳給下一代。只是,通過這場表演,劇組僅僅想讓觀眾知道更多關於船廠的史料嗎?

《飄流船廠》(劇照由譚駿業攝影,夢劇社提供)

《飄流船廠》(劇照由談駿業攝影,夢劇社提供)

誠然,造船業再次走進公眾的視線,契機源自於路環荔枝碗船廠清拆爭議。然而要談這個行業,遠遠不止於荔枝碗,還有筷子基至沙梨頭一帶的情況,與林業、漁業的關係;而要談船廠,又不止於工匠們的日常,還有建築特色、傳統、歷史,以及不可避免的保育問題等等。長期被忽略卻又如此豐富的資訊,一次過灌輸給觀眾自然是不可能的任務,但萃取合適的內容改編,談何容易:來看戲的人,是因為清拆/風災新聞而來,還是想緬懷造船業的過往而來?對於前者,只說溫情小故事,穿插一小段突擊清拆現場的警民對話(且情緒被淡然處理),顯然並不足夠;而對於後者,喟嘆一番後,帶走的東西好像也沒有太多。

故事以說書的形式呈現,但結構略嫌鬆散,部分道具也因此而無甚用武之地。位於舞台黃金分割線上的魯班像,抓人眼球,卻一直未見劇中角色介紹;幾樣造船工具,只用來過過場,沒有被賦予更深層的意義,在這樣一個以推廣造船業文化為背景的戲中,有點說不過去。日後若有機會重演,創作者必須在抓住定位一事上多加思考。

因為「天鴿」風災,計劃觀看的祐漢公園場移師至演藝學院禮堂,不過戶外版也是鏡框式舞台設計,或許錯有錯著。燈光在劇場版中變得突出,尤其結尾部分,以完全不同的色溫,結合舞台分隔,引人遐想。

(本文為 2017 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評論計劃文章)

訂閱每月紙本

節目 2017澳門基金會「市民專場」演出《飄流船廠》
劇團 夢劇社
時間 2017/09/16/ 17:00
地點 澳門演藝學院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