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船廠 盛載故事 夢劇社:望助公眾重新思考歷史

048 拒絕遺忘 紙本月刊

文:思崎井

網址:https://aamacau.com/?p=39097

時間:2017年04月19日 12:12

「演出叫『漂流船廠』,是因為我們想將船廠文化帶出,接觸更多大眾,所以我們把船廠『漂流』出來,去到澳門不同的公共空間演出。」

船廠要漂流,是因為留不在原地,也因為它不只屬於荔枝碗,而是全澳門;於是船廠要漂流,讓澳門人知道它們的存在,它們的故事。夢劇社導演莫家豪(Jason)介紹,當初有此構思,源於去年因緣際會下認識了本地造船文化傳承人談駿業,而到訪荔枝碗目睹談錦全師傅在船廠內製作模型小船後,深受感動,於是決定以戲劇形式讓公眾了解澳門造船業。「當時還未發生清拆船廠事件。我們知有可能要面對,但沒想過那麼快。」他表示,當時構思會搭建一個小型船廠,除有表演外,亦會展出與造船業有關之物品。其計劃成功獲得文化局「社區藝術資助計劃2017」支持,他們亦構思會跟更多荔枝碗的村民、船匠、船廠廠主接觸,把他們的故事以戲劇形式帶給大眾。

「之前是這樣想。現在要看局勢發展,可能會隨時改變。」

生命痕跡 無可替代

「很多時好像清拆來的時候,我們已經沒有了思考和空間去想它的價值。」莫家豪坦言,船廠被拆令現場完整性受損,他們亦感到苦惱,但其核心問題不只在於船廠保育,而在於澳門人怎看待自己的歷史,對這地方的認同感。「船廠清拆很多人都會感歎,但對我們來說,現在我們在失去的不是清拆才開始,而是沒造船後已開始失去這些。為何這麼多年我們都沒去檢視這些正慢慢流失的事物,沒去嘗試捉緊它?這正正是我們這地方很容易忽視的一項。」

另一位創作人員霍嘉珩亦認為,澳門的狀態令人很容易麻木。「澳門有些事物很快被拆掉,很快就會被清除。歷史名城、世界文化遺產等,是有一部分留下來了,但有些人民生活過的痕跡已完全消磨。例如荔枝碗,它最好、最核心的部分是曾有一班漁民、船匠在那生活過,而生活的痕跡不能在博物館複製。」

夢劇社導演莫家豪(右)與《漂流船廠》創作人員霍嘉衍希望演出能使觀眾重新思考身邊歷史。

夢劇社導演莫家豪(右)與《漂流船廠》創作人員霍嘉珩希望演出能使觀眾重新思考身邊歷史。

拒絕麻木 重新想像

一如當初上繳的計劃書所訂,演出將於6月進行。他們期望,演出重新把荔枝碗的生命痕跡展示於觀眾眼前,並觸發觀眾想像荔枝碗的可能性。「我們很多時會直接跳到:留下了又如何、它應該發展成甚麼,但再之前的討論應該是:它是否應發展?這地方有何價值?經過這過程,我們接下來才可討論:留下了又如何? 」

「如古羅馬鬥獸場,羅馬政府可以拆掉它,但留下來後,那地方對每個到訪的人都有不同的意義。對羅馬人來說,這就是我的名勝,它曾經如此輝煌;對遊客來說那是個消閒的地方,這意義是之後的人賦予給它的。但首要是,它要先留下來。」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