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功能先於保護建築?林翊捷:「活化」變綽頭 概念本末倒置

046 以活化之名 新中央圖書館規劃 紙本月刊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37434

時間:2017年02月3日 11:11

澳門土地資源缺乏,人口密度高,或為「保育」、「活化」、「增加人流」,不少被丟空的舊建築均會被翻新或擴建,以騰出空間安插新設施。但環觀近年發生的「活化事件」,如:南灣舊法院改建成新中央圖書館、龍環葡韻想設餐廳、九澳聖母村的葡式小屋可能成為新景點等均引起坊間爭議。為何當初一個「善意」的構想計劃往往變成「社會爭議」?城市規劃師林翊捷認為,這與政府對於「活化」的思維本末倒置有關。

「『活化』這回事帶有將有價值、值得保留的建築物或地點保留下來,然後轉換用途。但前提是,第一,那地點的價值;第二,這價值被保留下來,然後轉換用途。」他解釋,現時很多時政府的重點放在「用途」,而非首兩項的「價值」與「保留」。「政府在整個或很多項目中一開始的概念就有問題。他不是在討論那建築要保留甚麼,而是直接在說用途,根本不是一個『活化』的概念。」

城市規劃師林翊捷

城市規劃師林翊捷

公開資訊欠全面 市民難以討論取捨

由於「活化」、「保育」的重點在於傳承建築物的核心價值,林翊捷表示,一般「活化」項目先要確立的,是建築物或空間必須被保留下來的部分,然後諮詢公眾。民間的意見可能多樣,而政府有責任清晰地向公眾利害並陳:如若要拆,我們會損失甚麼?如若保留,我們又要付出甚麼代價?他以新中圖為例:現時建築可提供的樓地板不多,即未必能做中央圖書館,而是否可以改動一部分結構增加樓地板(樓板面積 ABP:即在樓層中所有樓板的面積,包括外牆厚度,以及外加的露台面積和其欄杆厚度),正是市民要取捨的地方,但現時政府提供的資訊並不全面,大家難以看到一個清晰的思路去分析。「政府應清楚向市民講明:如我要增加樓地板,我要拆走大樓一部分,這部分是甚麼狀態?政府告訴我們保留的一部分『好靚,樓梯好靚』。那拆走的一部分呢?會否更靚?現在沒人知道。」

「他只是在告訴大家那圖書館會有多好。」

「活化」變綽頭 概念本末倒置

在「價值」未有被市民清楚了解下,林翊捷形容,現時政府將「活化」變成一種「綽頭」,事事說「活化」,將某些功能強行推給建築物,卻沒掌握「活化」的核心概念在於「保留意義」。而當「增加設施」與「保留建築」出現矛盾時,他認為政府第一時間的考慮是施政目標或設施需求,繼而將「保護」放到較後的位置,致使不少「活化」項目都在社會受到爭議。

「他先想可以在哪裏把這些設施塞進去,再想原有的建築物可如何兼顧這設施――我要拆幾多才可放得下。」

「法院那位置本身很局促,三面馬路的交通情況都不好,是否要思考放置一個人流較少或規模較少的設施,令改建幅度不用那麼大?這都是可以考慮的方案。但當一開始就是新中圖這樣的龐然大物,中央圖書館作為一個圖書館中心的功能,規模再細也有限度。這情況下其實有少許本末倒置。」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