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號」知多少?

2016-12-02 政府拒讓「澳門號」回歸? 專題報道

文:編輯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35908

時間:2016年12月3日 11:11

翻查資料,「澳門號」(LORCHA MACAU)於1987年由政府船塢廠主科爾特斯少校(José Matias Cortes)設計,船體則在路環船廠製造,當時造價約六百萬澳門幣。據講,是澳門唯一政府船塢建造的中式帆船,也可能是船塢與本地造船廠合作記錄。談駿業及溫泉分別憶述,當時參與建造「澳門號」的,正是路環荔枝碗的「六合船廠」,亦即今年4月出現金屬棚頂塌陷及爆柱的船廠。

澳門號(圖片來源:hojemacau.com.mo)

澳門號(圖片來源:hojemacau.com.mo)

「澳門號」於政府船塢完成安裝後,首航至日本,參與當地紀念葡人於1543年將火槍帶到當地「鐵炮節」。其後「澳門號」除作海事訓練用途外,亦曾於1990至1997年間到訪南韓、新加坡、斯里蘭卡、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地。1998年,「澳門號」更代表澳門,參與葡國里斯本的世界博覽會。

世博後「澳門號」由葡萄牙航海訓練協會(APORVELA)接收。據葡文報章報道,2001年,東方基金會及何鴻燊基金會以150萬澳門幣買下「澳門號」,偶作海上觀光用途,一直到2011年,「澳門號」因狀況欠佳而作最後一次在海上航行。翌年有消息指東方基金會於欲將「澳門號」以一百萬澳門幣出售,但東方基金會否認。及至2015年,有報告指「澳門號」的狀況已形同「廢鐵」、「朽木」,現存於葡萄牙波爾蒂芒。

 

中西文化的結晶

「澳門號」長26.5米,寬6.6米,高3.6米,吃水2.5米,載重190噸,速度為每小時十海里,是一艘三帆「鴨屁股」帆船,葡文名稱為「LORCHA」集西式船身及中式的船帆於一身,可謂「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LORCHA)這種外國船很輕巧,而中國帆使用很方便。」談駿業進一步解釋道,「帆有很多種,不只有我們常見的一兩種,這是我們中國古代科學的特徵。西方帆船很多帆,所以外國船水手也多,但中國船沒多少個水手。外國船要爬上去拉帆,中國船不用,下面一班人就可以拉帆,會輕便,用的人數和效率都會高。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為何會用中國帆,輕巧方便,三隻帆就可以控制轉向和速度。」

由於體型相對輕巧,「LORCHA」船多用作接駁艇或巡邏船。一些學者曾指,「LORCHA」船曾在清末興起,代表了中國航海史上的一個時期,亦代表了澳門造船業的一個階段,因為這種船除了遊走澳門,其身影亦曾出現於廣州、珠三角等地區。

但縱然如此,談駿業表示,本地對於「鴨屁股」船或「澳門號」仍欠缺研究,所知不多。「因為它不是中國傳統的船,而是結合了西洋船,這是當時哪類人的要求?是外國人?中國政府?還是民間自己研發的新船種?」加上澳門一直以造漁船為主,「建造『LORCHA』船的資方的思考又是甚麼?當本澳工匠也沒經驗去造這船時,他怎樣去摸索、思考?這過程也讓我們找回一些回憶,或我們一直沒留意的事。」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