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頭 OFF SITE 在地創作讓藝術走進社區

戲游花間 藝文爛鬼樓

文:大舊(投稿)

網址:https://aamacau.com/?p=34953

時間:2016年10月26日 14:14

對藝術工作者來說,尋找有獨特性的題材似乎是創作離不開的條件,而一個有著自身歷史和生活年輪的社區,本身就是一個獨特題材,同時也是一個載體,成為澳門環境演出的最好場域。而老社區的保育也不是只有歷史講解等單向形式,而有可能由藝術而引伸出更多元的互動。

本地藝團梳打埠實驗工場自二○一三年起開始策動一項名為《OFF SITE在場-環境劇場創作及交流計劃》,今年已是第四年。以往他們均會選擇澳門一個具特色的老舊社區來作為創作的主題,曾進行過的地區包括:大三巴、關前街、黑沙灣祐漢,今年則選了沙梨頭。

「OFF SITE 在場」強調的是以在地的藝術表演形式,關注城市發展和老街區的文化保育。過往計劃中,有邀請過不同媒介的藝術家參與,以舊街區內獨有的地景中尋找靈感,進行在地創作及演出。

即將進行的演出中,五位工作坊導師將聯同在工作坊中獲甄選的三位學員,以及三位特邀創作人,以沙梨頭社區的人文環境、歷史文化、社區故事為主題,並結合表演者對該地點的直觀感覺,創作與該環境緊密連繫的演出。十個在地創作作品將分佈在沙梨頭區內多個不同地點上演,觀衆會隨着表演者走到街上,沿着精心設計的演出路線,逐一走進各表演者挑選的地點觀賞演出。

今年則先以工作坊形式,作為進入社區創作的基礎。由五位本地及台灣資深藝術工作者擔任導師:呂澤強、何志峰、郭瑞萍、吳方洲及姜春年(台灣),工作坊內容包括:街區導覽、速寫、資料搜集、街坊訪談、空間創造等,以不同面向引導參加者認識和了解沙梨頭區的歷史和在地文化;此外,梳打埠實驗工場亦前往沙梨頭區內的學校,與學生進行工作坊,讓學生先從認識和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區和環境開始,繼而加強在地認同,學會愛護和珍視自己的地方文化。畢竟演出只是一時,而在地文化的維護和推動,需要一直持續的深植,才有可能延續下去。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