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是舞台 街頭現活力 何嘉偉:重塑地方與人的關係

2016-10-15 讓藝術走上街頭 專題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34653

時間:2016年10月15日 15:15

在劇院以外的地方表演,又稱為「環境劇場」,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歐美等地開始盛行,演出的地點可以是酒店房間、郊野公園、街市,或是街頭。外國不少藝穗節,如愛丁堡國際藝穗節等正是讓不同的表演團體在這種「非正式表演場地」進行表演,讓城市之內處處是藝術。澳門資深音樂及文化展演製作人何嘉偉(雞比)表示,在劇院以外的地方進行表演,可令觀眾重新體會自己與這空間的關係,「如你是住在那邊的街坊,可能會因為那創作,重新回想自己街區的定位,自己的成長,那地方跟自己的關係。」

 

走出劇院 讓作品感染人心

雞比的團體是藝穗節的常客,曾多次參與澳門城市藝穗節。他解釋,環境劇場與傳統劇場最大的分別是其演出主題與演出環境非常貼合,例如有關宗教故事的戲會在教堂上演,有關肉販的故事則在街市上演。「有些再抽象的可能在足球場做,但不一定是有關踢球,可能是現代舞,但跟足球場剛好形成一種對比,也可以是一個環境劇場。」他強調,環境劇場非常注重氛圍,注重地方與作品的關係,環境的角色不只是一個演出空間。演出固然照樣可於劇院上演,帶給觀眾的震撼卻不能與環境劇場比較。「那現場感、歷史感是無法在舞台上複製的,還有周圍那種味道,整件事的感染性會更強烈。」

「如果在一般劇院,無論外型有多漂亮,我們只是進入一個地方,那地方讓我們看戲,作品內容跟劇院環境沒多大關係。」

 

重塑街頭 另一番意義 另一番美麗

環境劇場特別的地方,在於表演發生的地方,並非正規表演空間,而多是居民生活的地方。透過表演的進行,透過觀眾駐足欣賞,環境的意義亦變得更為豐富。表演者的行動開拓了對空間重塑的想象,觀眾的參與亦使演出者表達的權利得到支持。表演若是在街頭或公共空間進行,更是讓平常甚少有機會接觸藝術的人,能接觸藝術、參與藝術,一個日常的生活場所成為居民可自由表達的地方,空間的想像和意義會不一樣了。

「藉着演出,地方會變化出另一種生命力。如一些創作題目再研究得深入些,可能令觀眾平常路過卻不以為意的地方,產生出另一番意義,另一番美麗。而且如你是住在那邊的街坊,可能會因為那創作,重新思考自己街區的定位,想到自己的成長,那地方跟自己的關係等,可能會牽引出一些類似這樣的題目。」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它可變成一個共用的表演場地,讓你看見自己的歷史,而不只是一個人來人往,或是休息的空間。因為藝術提醒了這裡生活的人:這個地方是有生命力的,是你成長的地方,是有歷史見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