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是否在「只說甚麼話」?──記二〇一五澳門劇場研討會

戲游花間 藝文爛鬼樓

文:何老篤

網址:https://aamacau.com/?p=22418

時間:2015年09月30日 10:10

看戲時,有人說台詞,看來這已經是使用了語言。但也未必,只聽就知道,那就不用眼睛看戲了。那麼其他聽不到的又是甚麼?由澳門劇場文化學會舉辦,9月19、20兩天的澳門劇場研討會,就是以探討劇場「語言」為出發,集合了台、港、澳的劇場耳目,包括有陳炳釗、小西、林乃文、陳國慧、梁偉鍵、鍾世傑、盧敏樺、于善祿、莫兆忠、張吉米、黃愛國、羅德慧、卓劇場、滾動傀儡另類劇場……(詳情留意該會稍後的出版消息),暫且透過語言交待,還好,看名字知道是來自華文地區的人,會場交雜著粵語和國語,看戲的人活潑,大家耳聰目明,在不同對語言邏輯下延伸到不同的文化、文脈背景。這兩天的研討會交流得十分酣暢,「語言」在這些兩岸三地的劇評人之間,得到了新的擴展。

(拍攝︰鄭冬)

(拍攝︰鄭冬)

如果說,語言是用以訊息的傳遞,那麼,我們收接到訊息,都應該是透過語言。這樣,我們進到劇場就精彩了,除了口中的台詞,舞台設計、聲音、身體、氣味、自身的定位,便可透過擴展和延伸,在一定時間、空間、文化圈等不同維度延伸和再定義,這兩天說的看似是劇場,但延伸下去,市場、法院、示威會場等等公共區域又何嘗不是?!

在澳門代表的幾篇發言中,統合說明了在澳門表演的文化在地特性。澳門音樂劇中歌詞的研究、在澳門翻譯劇的連結本地文化的疏理、以及現在常常出現在社區的說故事穩定社區的力量,了解了自己文化的土釀,從自己出發,從他們沒有離地,觀察著澳門藝文展演的迸發,畢竟小城近年的藝文發展洪流迸發,五光十色。

(拍攝︰鄭冬)

(拍攝︰鄭冬)

在第一場陳炳釗引言︰「書寫是對所寫的經驗的逼近,或疏遠,書寫,可以是一種疏遠的行為。(約翰伯格/馬科斯)」開展了兩天以來思想碰撞,不停圍繞著語言的功能、姿態、形式、方法等等討論。可是,正如這個研討會的出現,在現在兩岸三地的劇場中衍生了另一個命題。就是,當今社會速度太快,其他的思想交流管道已經是光速,當連群眾運動都可以剎那間對社會作出反應,即使在劇場掌握了各種不同的語言,那對社會還應該有甚麼功能?被反應的對象又應該是甚麼?是靠近去還是退後疏遠?還是在兩者之間進退維谷?這是劇場所獨有的窘局?還是使用其他語言者亦然?

(拍攝︰鄭冬)

(拍攝︰鄭冬)

聖經裏的巴別塔是因為被上帝割裂了人類的語言而無法往上蓋?還是社會本身的觀念桎梏使無法往上蓋?還是傳統到現在文脈不暢引致根基不穩?

來自兩岸三地的劇場評論人,在共同使用華文,背景各異的工作者在澳門這個斗室裏分析用何種工具去蓋文化巨塔,工程浩瀚,一兩天無法完成,但這兩天的研討會,在澳門,肯定算是走了不小的一步。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2015 澳門劇場研討會

2015 澳門劇場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