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排排隊 ──香港市區樹木管理之過去、現在與未來(上)

025 國教這口飯,信者得食! 紙本月刊

文:文:蘇國賢 長春社總監

網址:https://aamacau.com/?p=17795

時間:2015年05月21日 11:11

之前兩期,我們簡述了一些現時澳門樹木的問題,亦為此向民政總署查詢,然而在上期民署的回覆中,仍未足以令民眾明白樹木修剪和保育等問題。這一期,我們邀請了香港資深的樹木保育團體長春社總監蘇國賢先生撰文,介紹香港相關經驗,當中一些情況亦和澳門有相似之處,當可對本地樹木保育提供參考和反思。由於文章十分詳盡,我們將分兩期刊登。

(長春社為香港歷史最長的環保團體,以倡導政策、監察政府、推動環境教育和積極實踐公眾參與,藉此捍衛香港、中國以至全球的環境資源為使命。
網址:cahk.org.hk
Facebook: fb.com/cahk1968)
(文章主標題與文內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不同範疇的科學研究,已確切證明樹木能對提升環境、景觀、經濟以至身心健康的質素。這些樹木的好處,在已發展的市區環境尤為重要。因此在探討和研究樹木管理時,絕不應只視樹木為會為公眾帶來「危險」的東西,以及過份著重樹木風險管理這單一課題。

樹木風險管理只針對樹木現在的情況,並加以控制相關的風險和排除危險。然而,今天所現的樹木問題,大多是由過去多年積累下來的不當管理(常見如錯誤選擇樹種、胡亂修剪、工程造成破壞等)所致。若不全面提升和改善樹木管理工作的每一範疇(即由選種、樹苗質素、種植方法、日常護理、風險管理以及訂立管理和保護法規),可以預見,今天的問題只會繼續發生,並會有更多有問題樹木,甚至是相關的意外,而樹木管理工作,將永遠不能走出困局。

若樹木生於大自然,根本不需要樹木管理。當人把樹木由大自然帶到市區,來為人們作出種種服務,卻不能同時把樹原來的生長環境和所需條件一同帶到市區。樹木管理,便由此而生。樹木管理的目標,旨在以應用相關的學術知識(如樹藝、園藝學等),盡量改善樹木生長條件,並進行各種工作以達到人們的目的。

樹木管理的方向和目標

樹木為社區所帶來的好處,如綠化效果、過濾空氣污染物、吸收二氧化碳等,都會隨著樹木成長而不斷增加。相反,當樹木因保養不當而死亡,樹的好處便會失去,並且需要由種植新樹開始重新整個程序。可持續綠化(sustainable greening),即種植的植物(包括樹木)本身,以致所帶來的綠化效果,都應以不斷持續下去為目的,是現時植樹綠化的大趨勢(圖一)。這樣,不單樹木在社區的功能得以發揮,樹木管理的成本效益更會得到大大提升。相反,管理不當、不斷重複種植新樹,除不斷浪費立稅人的金錢,社會亦不能得到樹所帶來的好處。

圖一 可持續綠化的進程

圖一 可持續綠化的進程

香港樹木管理的主要問題

現時香港樹木管理機制千瘡百孔:
(一) 樹木管理工作仍以「頭痛醫頭」的被動方式進行;
(二) 雖成立了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但各部門的管理工作和協調未見明顯改善;
(三) 樹木工作,特別是私人樹木管理公司,嚴重缺乏監管,質素良莠不齊;
(四)欠缺完善而針對樹木管理的法例。
以上四點將分上、下篇作詳細討論。

「頭痛醫頭」的樹木管理

香港市區樹木種植歷史可追溯至英國殖民地政府成立初期,為向屬溫帶氣候來到熱帶氣候的歐洲人士提供清涼的生活環境,當時政府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工作,現時的動植物公園,即當時的植物園,便是育苗試種的基地。植樹工作包括香港島的荒野山頭,以至所有港九、新界新開闢的道路。這些樹木有些更成為了香港非常高保育價值的古樹名木。

可是,自十九世紀開始,香港人口和汽車數量不斷增加,令市區面對極大發展壓力。根據政府紀錄,為滿足行車的需要,早期種下的樹木,甚至是「殖民地最大最好」的樹都被砍掉,而樹木的重要性亦漸漸被忽略。這正是現時樹木管理問題的根源!
不重視市區綠化規劃當時沒被砍下的樹,由於生存環境不斷被破壞和縮窄,再加上多年來不當的管理(如錯誤修剪),正是造成今天不少古樹大樹倒塌的主因。此外,由於市區綠化在早年的發展中不被重視,市區根本沒有預留足夠和合適的植樹空間,更令香港成為全球有名的「石屎森林」。1963年,新加坡開始推行樹木種植運動以建立健康的生活環境,當時新加坡總理更指出「不想新加坡像香港」,這正好反映香港綠化工作的落後和不足。

過去香港的城市發展沒有預留足夠空間給樹木生長,而現在人們生活改善,並開始追求較好的生活環境。可是,當我們現在才意識到綠化率不足,已發展的地方卻沒有可種植的空間了,樹木只能「見縫插針」地在市區的窿窿罅罅中種植。沒有合適的生長環境,人、汽車和建築物互相爭奪空間的情況下,亦很難種植到良好的樹。香港的樹木管理問題,便是基於這些「先天不足」之條件上而不斷重覆發生(圖二)。

(圖二)九龍塘區內有不少生長空間狹窄的大樹,並間中出現倒塌的情況

(圖二)九龍塘區內有不少生長空間狹窄的大樹,並間中出現倒塌的情況

被動的樹木管理工作

現時香港的樹木管理工作被視為被動,是因為絕大多數只有當樹出現嚴重問題甚至倒塌,才被發現和處理。現時有為數不少的樹木正待處理,而政府相關部門為處理這些個案便要花上大部分資源。當人力物力都用於「救火」時,樹木管理便變得十分被動。樹木管理的重要一環是時機,當樹的狀況已變得很差,就算投放再多資源,一般亦幫不到樹木(圖三)。相反,若能在未出現嚴重問題前,主動找出樹木的問題並加以改善,大多不用投放很多資源便能得到改善。

(圖三)這棵非常龐大的象耳豆是古樹名木,亦是九龍塘的地標。可是管理部門多年來沒有正視樹的潛在問題,最後因根部伸進附近的屋破壞其圍牆,而在2014年初難逃一斬。

(圖三)這棵非常龐大的象耳豆是古樹名木,亦是九龍塘的地標。可是管理部門多年來沒有正視樹的潛在問題,最後因根部伸進附近的屋破壞其圍牆,而在2014年初難逃一斬。

(圖三)這棵非常龐大的象耳豆是古樹名木,亦是九龍塘的地標。可是管理部門多年來沒有正視樹的潛在問題,最後因根部伸進附近的屋破壞其圍牆,而在2014年初難逃一斬。

(圖三)這棵非常龐大的象耳豆是古樹名木,亦是九龍塘的地標。可是管理部門多年來沒有正視樹的潛在問題,最後因根部伸進附近的屋破壞其圍牆,而在2014年初難逃一斬。

方案:定出主動的樹木管理規劃

要改善樹木管理工作,多個國家均採用了主動、有計畫和有系統的方式。要走出現時困局,須把樹木管理方式由被動變主動,政府應參照各國經驗:
先制作樹木資料庫及管理記錄冊: 雖然樹木辦現正進行相關工作,但其進度和目標含糊不清。對樹的數量、年齡、大小及潛在風險等沒有足夠理解,如何能主動安排恰當的資源作管理?沒有掌握相關資料,樹木管理將永遠處於被動。因此,這是改變管理方式的第一步!

社區參與制訂管理策略和工作:透過社區參與,讓公眾共同擁有樹木,是成功樹木管理的重要一環。現時公眾對樹木的態度大多抱可有可無的心態,待有嚴重樹木意外發生後公眾更有「見到樹都驚」的想法。不能讓公眾了解樹以及恰當管理樹木的重要,不但樹木管理工作將得不到支持,樹木破壞、非法砍樹、不當樹木管理工作等亦會不斷發生。因此,樹木管理應以全民參與的方式推行,並要透明公開,讓市民清晰了解有關工作的表現和進度。

制訂目標清晰的管理策略:在掌握相關樹木數據和進行全面公眾咨詢後,政府便可制訂目標清晰的管理策略。在執行有關管理策略時亦要公開透明及定時(常如5年)作出評估和調整,定時作出檢討,以確保能達到所訂立之目標。(上)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