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的時光隧道

025 國教這口飯,信者得食! 紙本月刊

文:柯德/舊相片由林發欽提供

網址:https://aamacau.com/?p=17794

時間:2015年05月21日 11:11

往昔望廈荒地水塘,居民在塘邊洗滌用具

往昔望廈荒地水塘,居民在塘邊洗滌用具

關閘拱門、蓮峯廟、牛房、觀音古廟、望廈炮台……一路上的每個古舊建築,今天還在無聲訴說着數世紀以前的中葡關係,以及當年兩名華人村民行刺澳葡總督的事件。這段路,在今天,有兩個很葡國的名字:亞馬喇土腰、美副將大馬路;而以前,這裏名叫「望廈村」。

城牆之外 華人的行政中心

「自葡萄牙人來澳後,澳門半島的中南部是所謂的『天主聖名之城』,是澳門葡萄牙人生活的社區,而中北部大致是華人的村落。當然這只是非常粗略的劃分。」「隔牆相望」是當時兩個社區的生活形態 —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會長林發欽講解道。位於松山以西,蓮峰山以南 — 望廈村也就是今天美副將大馬路一帶 — 坐擁一片平坦的土地。兩山山水為灌溉提供了條件,於是有了人聚居,漸漸成為澳門眾華人村落的行政中心,村中的建築亦成為中國政府駐澳的重要機關。「澳門三大官廟的兩座都在望廈村,蓮峰廟就是其中之一。林則徐南巡來澳時就是在蓮峰廟接見葡國政府代表。他是1999年江澤民來澳前到達澳門的中國最高級別官員,在澳門接見葡國代表就像外交場合一樣,所以不能在市政廳接見,這猶如矮化了自己。」其「關閘以南、城牆以北」的地理位置,亦使望廈村擔當了明清政府與澳葡政府之間的緩衝角色。這是,也許,直至1849年的「那件事」。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會長林發欽:「望廈村的範圍沒有邊界,東南西北四極是模糊的。我們後來理解為望廈村是整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空間的核心,周圍都圍繞它。」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會長林發欽:「望廈村的範圍沒有邊界,東南西北四極是模糊的。我們後來理解為望廈村是整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空間的核心,周圍都圍繞它。」

1849的漣漪

鴉片戰爭後,葡萄牙亦積極在澳門進行殖民擴張。據某些史料記載,當時澳葡總督亞馬喇為了修路,沿關閘至水坑尾一路拆屋挖墳。1849年8月22日,村村民沈志亮、郭金堂在蓮峰廟外假裝向總督告狀,然後斬去其首級。8月25日,亞馬喇的副手美士基打少將率兵攻擊清朝守軍,守軍大敗,葡軍成功佔領關閘。1870年,葡人把其時中國式的關閘改西方成凱旋門式,並將其位置北移,1887年清政府與葡國於北京簽署《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同意澳門由葡萄牙管理。

接下來的,都是歷史。望廈村成了「亞馬喇土腰」、「美副將大馬路」,有了西式別墅;中式廟宇與西方教堂共存一區。「當然如果用『村』的概念去嚴格審視它,望廈村已不復存在,它的生活形態組織結構、社會特徵已經不存在;但如果用『村』的脈絡及遺址去審視,我認為還是可看得見。如果從這角度去保育,我認為還有文章可做。」林發欽說。

三〇年代的望廈觀音堂(Photo credit by 李玉田攝影集)

三〇年代的望廈觀音堂(Photo credit by 李玉田攝影集)

望廈觀音堂(Photo credit by 李玉田攝影集)

望廈觀音堂(Photo credit by 李玉田攝影集)

觀音堂的連理樹(Photo credit by 李超宏《逝水年華》)

觀音堂的連理樹(Photo credit by 李超宏《逝水年華》)

在昔日的農村播下藝文種子

據講,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望廈仍是一片農村。當年的殖民擴張並未至於令望廈村徹底改頭換面。但隨時代發展,高樓大廈開始在望廈村拔地而起。「以前好玩、舒服很多。我們可以自己出街,現在我也不知道為甚麼小朋友都不可以出街玩。」牛房倉庫節目策劃施援程笑着分享。

身處在牛房中,施援程回憶着以往的農田、蝌蚪、木屋。在北區長大的她,見證過往的菜田變成了今天的高樓大廈。牛房也再沒有牛了,變成了北區重要的藝文空間。「早前辦的兒童展,不少北區的學校都有來參觀。老師說,因為近!」北區的藝文空間不多,牛房跟社區的聯繫更是密切。展覽、兒童手作班、陶瓷製作班、週末咖啡館……各樣的活動吸引着大家都到來。「對面學校的學生也不時過來看展覽。」而幾乎每年牛房都會舉辦社區特展,有的如去年的「藝術着陸雀仔園」、2009年的「走在青洲消失前」等,走進社區,誠邀街坊參與,有的則是駐場展覽,如2007年的「好趁青洲倩影」等,與小城的人一起回顧昔日生活點滴。

「北區是做得最多的,因為這是最親近的一個點。當展覽跟社區有關時,街坊較多積極參與,否則有些街坊即使每天經過這地方,也未必會入來看,但他們也知道每天路過的牛房是個怎樣的地方。」施援程邊想邊說。

「藝術也許真的該與居民多聯繫。為何要自成一角呢﹖」

牛房倉庫節目策劃施援程:「舊建築不是一個拘限的空間,還未來看展覽的人首先已覺得它有一個個性,知道它以前養牛印象已經深刻了。」

牛房倉庫節目策劃施援程:「舊建築不是一個拘限的空間,還未來看展覽的人首先已覺得它有一個個性,知道它以前養牛印象已經深刻了。」

牛房倉庫

牛房倉庫

後記
有關望廈村,還有很多未及細說的故事。例如那個「黑鬼山」,那個已被拆毀的望廈兵營,那個建成於1860年代,大炮全都指向中國內地的炮台……村中的一景一物,在互相印證着彼此的故事。它們的存在,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把我們連結起來,也同時把我們帶往舊時時光。

「花地瑪堂・緣聚濠江」路線:

1. 關閘拱門 
2. 三角花園
3. 蓮峯廟 
4. 澳門林則徐紀念館 
5. 牛房倉庫 
6. 觀音古廟及城隍廟 
7. 望廈炮台

donation-ad
普濟襌院正門──觀音堂(約1962年)(Photo credit by 李玉田攝影集)

普濟襌院正門──觀音堂(約1962年)(Photo credit by 李玉田攝影集)

觀音古廟

觀音古廟

關閘拱門

關閘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