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從臺灣珊瑚礁保育看人工介入保育的必要性

2015-03-13 「希望」離去以後──再論動物保育 專題報道

文:馬留

網址:https://aamacau.com/?p=15766

時間:2015年03月13日 10:10

隨著保育意識的提升,市民大眾開始對動物應有的權益作出討論,目前國際上有不少的聲音致力於取締所有的動物園,同時反對任何捕捉野生動物的行為,包括救治牠們。不少人對動物園的印象就是一個個囚禁各種動物的水泥房間,牠們就在狹小的空間中過著度日如年的生活。來到21世紀,超過200年的動物園歷史又會否有所改變?

故事從一場生態災難講起。1971年台灣經濟開始起飛,政府為因應工商業發展後國內的電力需求,前後十年間陸續興建三座核能電廠。其中第一、二座位於台灣北部海濱,第三座核能電廠則座落於台灣南部珊瑚生長茂密的南灣。由於核能電廠往往需要大量的冷卻水來冷卻主機,因此於1973年運轉後,隔年即發生南灣珊瑚白化事件。此後每年夏天都會發生珊瑚白化事件,而在七十六年時發生最大規模的珊瑚白化,導致核電廠出水口西側淺灣區的珊瑚,三公尺以內的珊瑚全部白化死亡,三至五公尺也有五成的珊瑚白化,三至四成死亡。

面對這人類造成的浩劫,人類不能視之不理。屏東縣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珊瑚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提升人工培育珊瑚的技術開發,現在在人工養殖珊瑚領域算是領先全球。基於研究團隊的努力,南灣海岸復育露出了一絲生機,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利用人工培育的珊瑚移植到南灣,以人工方式提高海底的生態價值,藉以進一步幫助南灣的生態復育。

由於「人工養殖珊瑚」技術的成功,同時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了逐漸取代野外珊瑚盜採的壓力,故願意開放技術相關專利與技術,以應付國際上對於珊瑚日益劇增的需求。

聽完以上的故事,可能大家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都建立了一些良好印象,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除了是一個放置了世界不同種類的海洋生物的大魚池之外,也結合了環境教育和保育的功能。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由「海景世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專業經營管理,是全台灣首個以及最成功的公辦民營計劃,並與東華大學合作設立了海洋科學學院,發展一個除展示解說外,亦針對台灣周緣的海洋生物進行調查蒐集及典藏研究,並致力發展海洋生物科技,從事海洋物種的基礎研究及相關生技產品的研發的基地,做到教育、學術、保育層面相配合。另外亦設有收容中心以照護保育類野生水生生物如受傷擱淺鯨豚、海龜。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