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性別平等教育緣起的故事:從葉永鋕到擁抱玫瑰少年

2014-11-28 誰來保護我?II 專題報道

文:台大城鄉所教授畢恆達

網址:https://aamacau.com/?p=12919

時間:2014年11月28日 11:11

葉永鋕小的時候,不喜歡玩電動玩具,他喜歡的是拿著鍋子用泥巴來炒菜。他媽媽見他總是喜歡做女孩子做的事情,有些擔憂,透過當地衛生所護士的轉介,在他國小三年級的時候,曾經帶著他到高雄醫學院找心理醫師做性向測驗。當時他們家人每個星期三下午都一起去與醫師面談,後來醫師告訴葉媽媽,葉永鋕並沒有問題,如果覺得有問題的話,那有問題的是父母。葉媽媽接受醫師的觀點,就放手讓葉永鋕依自己的意思去發展。

四月二十日,葉永鋕於上午第四節上音樂課臨下課時向老師舉手要求上廁所,經老師許可走出教室,到距離音樂教室約七、八十公尺外的北棟一樓男生廁所。第四節下課,二年級學生於上廁所時,發現葉永鋕倒臥廁所血泊中,另一同學立刻告知訓導處,同學將他抬至保健室。保健室護士稍作簡單處理之後,判斷須送醫,遂叫救護車送往高樹同慶醫院。

性別特質

葉永鋕的意外死亡,雖然經由高樹國中老師、行政人員、甚至校長以及同學的陳述與揣測,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但無論是因個人滑倒、有人捉弄或傷害而致死,都和他的性別特質發展沒有獲得應有的學校適當對待、同學接納和教育行政體系的關注有關。

他自升上國中以來,在學校生活中被老師與同儕認為是有「女性氣質」傾向的小孩。他的行為特質可歸納為:聲音比較細、講話時會有「蘭花指」的習慣性動作、喜歡打毛線和烹飪(在午睡時間常打毛線、做皮卡丘、書包中總是有食譜)、比較常和女同學在一起(但也有男性朋友)。這樣的性別特質並非不正常,卻由於同學的性別刻板印象、學校處理不當與介入不足而造成了死亡的間接性原因。他曾經因為這樣的特質而受到同學的性別歧視和暴力,包括怕上廁所時有人欺負他,害他不敢和一般同學一樣上廁所,只好經常提早下課上廁所。其所遭受的同儕暴力,其實就是一種性別屈辱和性別暴力。

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在同學眼中似乎司空見慣,同學發現有人倒在廁所時,其第一直覺是「同學受到暴力」,認為是同學打架所致。同學說,在校園內只要有人圍觀,大概就是又有同學滋事打架了。

葉永鋕確實受到許多校園暴力。首先是一位中輟生強迫他代寫功課。長期在強勢暴力威脅之下,葉永鋕不敢吭聲。同學說道,這位中輟生看他「像女生」好欺負,所以強迫他代寫功課(尤其是國文作業),也強迫他去妹妹那裡(在同校別班)代拿便當盒。家屬整理葉永鋕遺物時發現一張撕去的週記,方才知道他要幫同學抄國文作業,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內心壓力很大的事情。老師並不知情,但是同學幾乎都知道。當國文老師事後問同學抄作業的事,老師問是偶而抄還是經常抄,同學用口形表示:「全部」。這種同儕暴力對他而言真是無所不在,每天如影隨形。
第二是某位學生強行脫他褲子,要看他是男是女。班上另一位男同學,外表文靜,也曾在教室內被同學脫兩次褲子,他說這種經驗非常不好玩。這種性別歧視下的性別暴力,剝奪了學生成長所應有的正常校園環境。

葉永鋕是「娘娘腔」嗎?

在台灣社會中,「娘娘腔」一詞成為貶抑具有女性特質、像女生的男生;相對而言,則用「男人婆」來指稱像男生的女生。 葉永鋕是娘娘腔嗎?他跟大多數的男同學有何不同之處?教育部進行調查時,先是有行政人員根本否定他的聲音與行為舉止有任何異於其他男同學之處。不過他具有女性特質,其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大多數人都表示他的聲音、手的動作姿勢,像女生,喜歡做「女生」的事情,例如打毛線、煮菜、幫客人洗頭髮等,並且跟班上的女同學比較要好。他們只能承認他喜歡做女生的事情,和女生比較談的來,但是無法接受「娘娘腔」這個名詞。其實,娘娘腔遭受歧視,不也就是貶抑女性氣質的具體展現。所以要去除性別暴力,就同時要對於男子氣概的養成進行反思。這些性別特質與眾不同的學生共同經歷了各種歧視、嘲笑,甚至凌辱的對待,如何還給他們一個快樂、沒有壓力、平等的教育環境,真是我們無可迴避的責任。

( 節錄, 原文載於台灣《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3期 )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玫瑰少年」悲劇發生後,台灣民間積極推動性別平權運動,包括制訂「性別教育平等法」,正視由性別特質引起的校園霸凌事件。(圖片: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

「玫瑰少年」悲劇發生後,台灣民間積極推動性別平權運動,包括制訂「性別教育平等法」,正視由性別特質引起的校園霸凌事件。(圖片: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