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建築師逛公園──公共空間的美麗與哀愁

2014-10-24 公園與我 專題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12115

時間:2014年10月24日 9:09

在澳門,小型公園和廣場的數量雖然不算少,但公共空間的環境營造以致綠化方式卻越來越「新奇」,有時真假難辨,美醜難分。最令市民另眼相看的莫過於聖心學校門前幾棵用來種爬藤的「鋼管樹」,原來係新式「垂直綠化」。

文化遺產建築師呂澤強逛公園,才發現公共空間設計大有學問,如何以用家為本,令公公婆婆坐得舒服;點解有些公園「光禿禿」有種說不出的怪?休憩區唔該唔好只得塊空地、幾張凳;路樹真係無價寶,可淨化空氣,又可調節城市溫度。要做個人見人愛的公園,空間設計、城市美學、如何從用家角度出發,樣樣兼顧,真係唔可以亂嚟!

20141023123610__MG_5049

無樹點叫做公園?

呂澤強指出,現時澳門公共空間普遍存在設施、設計不便民以及管理不足的問題,他以華士古公園為例,「改建前呢度喺一個真正公園,有好多大樹,但係為咗起一個停車場,滿足停車需要就將公園改建,變成依加咁現在華士古公園中午時份人流稀疏,主是公園缺可遮陰的大樹,塔石廣場、中央公園等公共空間同樣有這問題,「原來公園起,中午嗰段時間根本用唔到,得個曬字。」

他認為,政府在設計公共空間時往往忽略使用者的感受,單純從數字角度出發,「政府成日用數字嚟講有幾多綠化面積,依加啲綠化仲發展到用『鋼管樹』嚟做,咁第日連燈柱整啲植物都可以話綠化啦?」不過他認為,即使公園地下要建停車場,亦並非不可能種樹,「皇朝宋玉生廣場就係個好例子,當年規劃兩邊有商住樓宇,中間係綠化帶,經過十幾年啲樹都好大棵,可以係觀音像那邊引啲海風入嚟,即使係烈日當空都好清涼。」

截至二○○九年,澳門總綠化面積為七百七十萬平方米,約佔全澳總面積四分之一。但這表面數字的背後實際情況又是怎樣?呂澤強批評,現時公園內的所謂「綠化」,其實只是做花圃、種灌木等,大樹相對較少,「其實種樹除咗遮陰改善空氣質素,仲可以用調節城市溫度,控制氣候,改善『熱島效應』等環境問題。在建築師眼中,樹真是一樣寶物。

呂澤強建議,葉挺故事門前小庭院可化身社區休閒空間

呂澤強建議,葉挺故事門前小庭院可化身社區休閒空間

社區公園唔使開廿四

至於公園的管理問題,呂澤強指出,澳門城市密度高,住宅與公園的距離太近,加上大部分公園均廿四小時開放,沒有關門時間,「深夜啲人係度開party又投訴唔到,朝早啲人晨運,六點未夠就開大音樂跳韻律操,變咗會影響附近居民休息。」曾經在法國留學多年的呂澤強說,巴黎有很多公園,每個社區又有小公園社區公園有規定開放時間,晚上會「落閘」,保障民居晚間不受滋擾

歷史建築也可綠化

澳門人居住空間不斷縮小,這時候可以舒展身心的公共空間更加重要。呂澤強認為,澳門愈來愈城市化,不可能再靠如松山、望廈山、螺絲山等「市肺」來提供綠化空間。既然在澳門覓地建公園甚艱難,「因地制宜」,利用現有的世遺景點及歷史建築,變成社區公共空間,「剛剛變做博物館嘅葉挺故居,門小花園可以居民坐下傾下偈,或者鄭家大屋內既中庭,居民可以係度搞下活動做下運動。未必一定要係大公園先叫公共空間,呢啲地方都可以好好利用,種多幾棵樹就得

澳門舊城難再發展,原本新城填海區在營造優質公共空間上有頗大想像空間,但A區新規劃人口暴增,最後結果如何仍是未知數。呂澤強認為,政府必須考慮得更周詳,唔係「有瓦遮頭」就代表這是一個宜居空間,「新城A區將來有十萬人住,社區設施、交通配套綠化空間都要做得好先得」他再三強調,綠化唔係就咁整啲花圃就算,係真真正正可以用嚟遮陰嘅樹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除了辦活動,塔石廣場平日人流相當稀疏。

除了辦活動,塔石廣場平日人流相當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