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海鳥沒有手

戲游花間 綠色生活 藝文爛鬼樓

文:大蔥

網址:https://aamacau.com/?p=8685

時間:2014年06月5日 10:10

近日,在FB上看到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node/99374)分享了一幅讓人很心酸的相片,是台灣一所小學的淨灘活動所發現的:一隻死去的海鳥的喙上套著一隻塑膠圈圈。這張死亡相片實在令人震撼。一個對我們來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膠圈,對另外一個物種來說,竟然是致命的。

(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海鳥的屍體,並非第一次見到。攝影師克裏斯‧喬登的中途島計劃中,展示了更多肚子裡裝著打火機、瓶蓋的,羽毛上沾著黑色石油的各種海鳥屍體的相片。那些海鳥的身體大多數都已經風化,只剩下羽毛、鳥喙,還有就是肚子裡那些千古不化的塑膠物品。但是,喙上套著一個小小膠圈的身軀卻是第一次看到,也給我最大的荒謬感。也許,這只鳥的死去是因為它沒有手吧。

克裏斯‧喬登 攝

克裏斯‧喬登 攝

來到澳門,我才第一次見到海。與以前靠電視來想像的蔚藍寬廣不一樣,澳門的海是泥黃色的,也被城市所切割。但是對於那時候孤獨異鄉客的我來說,每天走到海邊是必修的功課。好像只有在海邊吹海風、聽濤聲,才可以緩解思鄉的孤寂感——大海裡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吸引著初次見面的我。可能就如星野道夫所說的:在我們體內的某個角落,一定還殘存著對遙遠海邊的記憶吧。畢竟,生命都源於海洋。後來熟悉了澳門,常去路環欣賞郊野,才發現澳門其實也有無邊際的蔚藍海岸線。茫茫水汽,海天相接,人對自己的渺小感可以驅逐無謂的煩惱。倚靠著大海的澳門,街市多有一層專賣新鮮運來的各種海味,也讓我嚐到大嚼海鮮的滋味,體會到海洋對人類的豐富供給。海鮮的鮮甜滋味真是令人試過難忘。豐富的蛋白質也提供了人類求生所需的體力。在看《人類的旅程》時,追隨著祖先沿著海岸線遷徙的足跡,我彷彿看到了他們在沿海蝕洞裡吃著牡蠣(生蠔)、魚肉時的滿足感。

地球有71%的面積是被海洋所覆蓋,而海水在地球上的水總量中佔97.47%。我們總是以為大海那一望無際的龐大身軀,不僅可以提供給我們豐富的食物與心靈慰藉,還應當承載我們所有的排泄和丟棄。如今,用肉眼便可以識破這種想法的危險與荒謬。

前幾天,觀看了澳門藝術節的一個兒童劇《石頭雨.海之歌》,在舊法院的演出現場有一個關於海洋垃圾的展覽,把這些人類的荒謬展示出來。密密麻麻的瓶蓋、塑膠吸管和打火機、還有小孩的玩具零件,都是從淨灘活動上搜羅來的海洋垃圾,在佈展者的精心展示下,成了『藝術品』,給人眼睛與心靈的刺激。原來我們所丟棄的從不會消失,他們順著洋流旅行,最終都會回來。海洋垃圾第一位:包裝品;海洋垃圾第二位:飲管、攪拌棒及飲管套品;海洋垃圾第三位:膠樽蓋;海洋垃圾第四位:免洗餐具;海洋垃圾第五位:煙頭……

可惜海鳥沒有手7 可惜海鳥沒有手6

其實廢棄物在海洋中,已經集結成島。在太平洋上,有著數以千萬噸計的垃圾帶,漂浮著可見的各種人類創造並非最可怕,在底下那鍋塑膠濃湯才是不可見的殺手。很多海洋生物會誤以為那些塑膠顆粒是浮游生物而食用,造成死亡。在最近發布的一個科技新聞裡,我們還瞭解到那些護膚品裡聲稱可以去除角質的可愛小顆粒,原來也都是塑膠顆粒,沒有任何污水處理可以過濾到它們纖細的身體,最終也融入海洋的塑膠濃湯裡,給依靠海洋的生物們帶來威脅。

顯然,塑膠並不屬於海洋。

人類有一個易犯的毛病,就是只能從自己的視角去觀看世界。

比如有些位高權重的人,會以為城中所有居民都吃的好住的好、開著私家車出入「自由」,如他自己(「你真的自由嗎?還是像擠巴士的市民停塞在擁擠的路中」);比如,一部分被所謂保守道德觀念隱蔽衛生教育知識的人,會覺得在公眾的地方露出乳房餵哺嬰兒的媽媽是「不知廉恥」(「吞你肺中呼出的煙是道德。」「焚燒你未分類的廚餘垃圾,吸它們焚化之後四溢的污煙是道德」);比如,有人認為對我們自己來說非常方便的即棄物品,丟棄之後,會自動消失;比如,有個人,他以為海鳥跟他自己一樣都有手,所以他把小小的膠圈拋到了路邊、海洋中。

還好,人類有反思的能力,有人在製造海洋垃圾的時候,也有人選擇了淨灘,用雙手宣誓對海洋的愛與責任。台灣有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致力於海洋生態保育,長期組織義工淨灘。前年曾來過澳門,參與送海:海洋文化交流計劃,舉辦了很多關於海洋的活動。不僅淨灘,也帶領澳門的朋友去認識澳門的海岸線,還舉辦講座推廣海洋知識。主講者賴威任講各種漁業的捕撈方式,講各種魚類的生存狀況,那種對海洋的熱忱,真的是非常令人感動。就是這樣一個一個熱愛海洋的人,和一點一滴的努力,積累出人類未來的希望,全球不是已經有876萬人參與淨灘了嗎?你呢?

訂閱每月紙本

可惜海鳥沒有手5 可惜海鳥沒有手4 可惜海鳥沒有手2 可惜海鳥沒有手3 假如海鳥有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