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痛海洋心

綠色生活 藝文爛鬼樓

文:陳俊明

網址:https://aamacau.com/?p=6009

時間:2013年12月24日 21:21

眾所周知,鮑參翅肚被中國人譽為四大珍貴的海味,其中“翅”(即各式各樣鯊魚的魚鰭)更漸漸成為傳統上婚宴 “必備”的菜餚,但我們是否又會知道魚翅背後一幕幕血腥以及危害深遠的故事?我們又會否願意把滿足人們口腹慾望及虛榮之“翅”刺痛我們海洋及下一代的幸福?請細閱下文,認識鯊魚的美及其對生態的重要性,共同守護我們的未來海洋環境。

翅的迷思

中國人吃魚翅的文化,可以追溯至明清年間,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已有記載:「鯊魚古稱鮫…腹下有翅…南人珍之…」。入清以後,魚翅作為新興的海產珍品,迅速發展起來,不但供應量明顯增加,身價也在一步步攀升。郝懿行《記海錯》說魚翅在乾隆年代 「酒筵間以為上餚」。從那時起,南北各地都可見到高價位的魚翅宴席,《清稗類鈔‧飲食類》記載:「粵東筵席之餚,最重者為清燉荷包魚翅,價昂,每碗至十數金。」習以為常我們把魚翅吹捧成為“尊貴”“高營養價值”的食材珍品,但事實上並沒有任何研究或學術報告證明魚翅有“奇特”的功效或重大的營養價值,相反魚翅中積存了來自海洋污染的重金屬,其中的水銀含量更甚至危害到人體健康;可惜知道這事實的人並不多,相反社會文化、商業廣告卻不斷宣傳魚翅的珍貴及美味,然而由於魚翅的需求量不斷推高魚翅的價格,因此捕殺情況日益加劇,數量越少魚翅越見珍貴,這個惡性循環導致近十年鯊魚數量大幅下降,有二十多種已達到瀕臨滅絕的邊緣,可見我們對魚翅的執迷及誤解直接危害了鯊魚的未來。

誰是真正凶惡的一群

一想到鯊魚,人們經常想到如電影“大白鯊”中一幕幕驚嚇的食人場面,血紅的海水加上人們尖叫,這便成為我們自小憎恨鯊魚的根源嗎?鯊魚與人類同屬生態系統中較高層的消費者,鯊魚在地球上出現已超過五億年的歷史(比恐龍還要早上很多),牠們經歷了地球多次的災難性滅絕仍屹立至今日,透過汰弱留強地的獵殺方式來守護海洋生態系統,維持海洋各物種之間的平衡;相反人類在地球上的出現只是短短的數萬年,卻已大量消耗及破壞地球資源,更成為威脅地球生態系統的頭號元凶,幸好由於鯊魚與人類兩者所處的生境不同,因此過往一直以來人鯊實際發生衝突的事件不多,在全球三百多種的鯊魚之中,只有三至四種有曾傷害人類的記錄,雖然自古人們亦出海捕鯊打魚,但規模及性質比現代單純簡單得多,絕不會去到趕盡殺絕的地步。然而今天人們因為追求現實中人鯊相處的一幕與電影中場面同樣血腥,但其中的角色卻剛剛相反,每年超過兩千萬條鯊魚因魚翅貿易而遭屠殺,龐大的魚翅利潤催使人們對加緊獵殺,利用各式各樣捕捉方式對鯊魚大小通吃,更讓人心寒的是由於人們為節省空間只運載高利潤的魚翅,因而採取只割下魚鰭並把殘驅拋下海洋的冷血行為,讓鯊魚在無法游動下活活失血或飢餓致死,場面絕對比恐怖電影更讓人心寒,電影“大白鯊”導演可能非常後悔,並需要改拍“大獵鯊”來扭轉鯊魚凶狠的形象以挽救今日被滅門的危機。

全球敲響無翅行動

雖然近數十年來,華人對魚翅的需求已令全球鯊魚的數量急劇下降,將鯊魚推向絕種邊緣。為保育鯊魚這種重要的物種以及守護海洋生態平衡,國際保護鯊魚組織「護鯊行動」(Shark Savers) 已在亞洲多個魚翅消耗量最高的主要地區(包括中國的上海和北京、香港、台灣、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展開「一翅都唔食」全民運動 (I’m FINished with Fins),召集當地市民簽署響應,公開承諾「一翅都唔食」。澳門站的「一翅都唔食」全民運動即將起動,另外,「護鯊行動」已在今年的12月8日發起第一屆全球「抱抱鯊魚日」,希望透過市民與可愛鯊魚的互動接觸,改變市民對鯊魚的負面看法,從而提高大眾對保護鯊魚的關注。我們深信 “沒有買賣,便沒有殺害",期望漸漸透過選用其他可持續的食材資源取代魚翅,讓鯊魚重回海洋的懷抱而非餐桌上可恥的一道菜餚。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960255_10152156958018674_1836133627_n 1476008_10152156958033674_1314872947_n 1486833_10152156957998674_1233135651_n 1503985_10152156958023674_379064972_n 1535412_10152156958008674_1219789514_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