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漁民互助會會長馮喜──傳統漁業的興衰

2013-08-02 「漁」公移山––夕陽漁業下的興衰和傳承 專題報道

文:殷憂

網址:https://aamacau.com/?p=3772

時間:2013年08月2日 11:11

澳門的漁業傳統源遠流長,自古以來漁業就在澳門社會經濟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特別是20世紀上半葉,漁業的地位就更為顯著。澳門曾是與廣海、陽江、汕頭齊名的華南漁業港,皆因澳門地處珠江水域,有豐富的漁業資源。30年代的大宗出口商品中,漁業類所佔比例比澳門三大傳統工業(爆竹、火柴、神香)所占的比重還要高。漁業的發達,亦影響著其相關行業的發展,例如魚鮮業,造船業,鋸木業和制木業,船業更一度成澳門最發達的工業。

IMG_1776

時至今日,昔日的小漁村搖身一變成為「東方拉斯維加斯」,澳門經濟正如日方中之時,傳統的漁業卻迅速式微,成為夕陽行業。澳門漁民互助會理事長馮喜說︰「93年澳門仍有漁船600艘,今年休漁期我數過只剩下約200艘左右。」海水污染,填海造地,油價高企,再加上沒有年輕人願意入行,成為漁業式微的主要因素。

據馮喜介紹,每年新年過後,各種魚類會分季節游到珠江口附近一帶產卵,他們稱這個時候為「三月水」。然而,由於海水的污染,使得這一帶已經很難再見到這樣的景況。「以前馬友魚,白花魚,鯧魚,曹白魚等,三月份便一批一批地來到產卵,現在都沒有了。你看水邊,現在水曱甴無曬,蟹又無曬,只看到油污廢料在水面上浮。澳門的水域很多魚都唔食得。」

不少漁民仍保有很多傳統風俗,例如在船上養公雞,據說可以「擋煞」。遇上水龍捲時,雄雞一叫便可把其嚇跑

不少漁民仍保有很多傳統風俗,例如在船上養公雞,據說可以「擋煞」。遇上水龍捲時,雄雞一叫便可把其嚇跑

由於澳門的經濟發展受到土地資源的限制,填海造地便成為澳門增加土地資源的慣常做法。然而填海造地卻嚴重地破壞了魚類繁殖生長的場所,使得從前漁獲豐富的捕魚場所從此消失。馮喜說︰「例如馬騮洲,橫琴的一個水域,以前是一個海來的,現在填到只剩下一『灘』水。機場那裡以前整個海都是魚蝦蟹!依家無曬啦!」

海水污染、填海造地的問題日益嚴重,使得澳門近海基本無魚可捕。漁民不得不到更遠的地方捕魚。馮喜說,過往漁船在近海捕魚,三兩天便會回到岸上補給,現在漁船到汕尾一帶捕魚,從澳門出發,要一天時間才能到達,因此一去便一個多月才回澳一次,有些甚至半年才回來一次。「有些漁民甚至講笑,返到嚟個仔都唔認得老豆!」另外,遠洋捕魚所面臨的風浪並不是近海一帶可以相比,現代化的先進設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這對於一般的漁民家庭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因此,很多漁民便紛紛賣船,轉投陸上的其他行業。

海水嚴重污染是漁業式微一個主要原因

海水嚴重污染是漁業式微一個主要原因

面對本澳漁業經營的困境,澳門政府一方面成立了「漁業發展及援助基金」,向漁民免息貸款以作周轉,維修費用最高可貸款五十萬元,造船則最高可貸款八十萬元;另一方面成立了「漁業諮詢委員會」,向業界提供諮詢意見的管道。另外,自2009年起,中國財政部亦向港澳流動漁民發放柴油補貼。馮喜說︰「以前幾百蚊一桶,而家要成千幾蚊!好揦脷㗎!而家有咗免息貸款和國家柴油補貼,漁民的生活都還過得去。」

在近兩年的休漁期間,漁民互助會舉辦的「休漁漁家樂」,由漁民帶領參與者出海遊覽澳門沿海風光,以及介紹漁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活動獲得廣大市民的歡迎,社會上亦出現傳統漁業向休閒漁業,觀光業轉型的討論。然而馮喜認為,澳門傳統漁業難以向休閒漁業或觀光業轉型。「一來澳門無水域,又無碼頭上落。舊年『漁家樂』最多都係去到觀音像就要返轉頭,咁多運輸船來來往往,再出一點就可能有危險。」舉辦「休漁漁家樂」亦只屬玩票性質,只是希望讓更多市民了解到澳門的傳統漁業。

現時的漁民大多都是上了年紀的一輩,幾乎沒有80後會向漁業這一行業發展。後繼無人,成了漁業可能消失的最大危機。馮喜說︰「後生讀飽書都上曬岸轉行,

出海真係好辛苦!像我們五六十歲的,又要睇住大陸漁工,又要顧住機器,年紀又大,後生又唔想做,如果生意唔好,就賣船退休。」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漁家女阿子

「90後」的阿子,是澳門現時少有的漁家女,15歲開始就跟父母出海捕漁,一做就六年,對於捕漁的遂漸式微感慨萬千:「其實當漁民不是不好,只是辛苦一點,但辛苦有價值,我不知道其實人怎麼想,我自己就覺得漁民這一行業真的可以做下去。也會覺得知識上沒街上人好,但我覺得漁民這行,不是不好,是好的,起碼都可以不愁三餐,都是靠雙手打拚。」(擷取圖片及資訊來源:《澳門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