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發展中的環境危機

2011-04-22 澳門環境悲歌 - 近在身邊的危機 專題報道

文:三巴仔

網址:https://aamacau.com/?p=1559

時間:2011年04月22日 17:17

這幾天珠三角環境方面的熱門新聞話題是,香港東涌居民入稟,挑戰環保署長通過的港珠澳大橋環境影響評估報告,高院於四月十八日裁定居民勝訴,環評報告無效。環保署長0九年十月通過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段及香港接線段的兩份環評報告,被法院推翻。港珠澳大橋中的澳門段,我們翻遍澳門政府網站及公開資料,不見任何有關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的諮訊,反映了澳門在區域大型計劃中環境議題消聲的真實情況。再推遠一點,今年二月香港規劃界以至社會各界藉《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灣區計劃》)發表公眾諮詢稿期間發難,質疑香港在珠三角區域發展中「被規劃」。相似處境的澳門,一樣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香港社會對《灣區計劃》將香港納入珠三角規劃,似乎如夢初醒。但觀乎近年來的區域發展趨勢,除上述的港珠澳大橋和《灣區計劃》,已有一連串大型計劃,都將港澳列入規劃範圍內。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共建大珠三角優質生活圈專項規劃》以及最新的《國家十二五規劃》和《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等。澳門人可以對「被規劃」的質疑無動於衷,但對區域大型計劃所塑造的城市空間,以至更深遠地影響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應該有所瞭解。

我們來看看《灣區計劃》的公眾諮詢稿:「迫切需要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宜居區域建設,促進區域整體競爭力的提升,通過融合粵港澳三地優勢,把灣區建設成為「共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的精華區」和「引領大珠三角轉變發展方式的示範區」,使之與美國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一樣,發展成為區域重要的增長極和宜居區域建設的典範。」如何轉變發展方式?如何提升區域競爭力?公眾諮詢稿內的各項重點行動建議,亦沒有作詳細交代。每項建議行動的環境評估、預算、對周邊居民的影響及日後的預計使用量及經濟效益等全部欠奉。雖然每個行動都有地圖輔助,但地圖解像度太低,根本就不能從地圖上得知該建議行動的影響範圍。

這樣的規劃方式正正點出了當下區域大型計劃是全球經濟與都會區域競爭壓力下的產物,在新自由主義的價值觀支持下,以房地產開發的方式,實現利潤導向、企業取向的都會治理。區域大型計劃一方面,提升了菁英階級的生活品質,都市形象得以改造,另一方面,卻經常加強了社會排除,空間隔離,公共空間的商業化與私營化。社會排除和空間隔離往往創造了新的城市問題,城市也由公共城市(public city)成就為所謂的私營城市(privatopolis)了,這也就是全球資訊化資本主義的新自由主義的都市規劃(neoliberal urbanism)。於是,珠三角區域規劃中,大量出現的關鍵詞是:XX中心、宜居住區、產業園、大學城、城市客廳、城市門戶……;而本應透過跨界政府合力解決的區域環境問題,卻成為點綴。

近年來區域內的環境危機,尤其集中在基本的生存元素:空氣和水。珠三角短時間內的快速發展,集中大量人口與活動的結果,生態危機與永續城市的建構成為急迫的議題,但區域合作中大量影響環境的基本建設越來越多,實質改善環境的項目卻少見。

以大氣污染為例,由於城市化進程中化石能源消耗總量呈幾何級數增長,汽車尾氣污染大幅度增加,導致大珠三角地區灰霾日數持續增加,酸雨問題未能得到根本緩解。近年來,區內大氣污染物排放中的細粒子、VOC、臭氧等問題亦逐步成為受到關注的熱點問題。年前,香港思匯政策研究所(CIVIC Exchange)公佈研究報告稱,中國南部包括香港澳門的空氣污染情況嚴重,每年至少有一萬人死於空氣污染造成的後果。此外,每年有一千一百萬人因空氣質量惡劣而求醫,入院治療的工作日共計四十四萬個。據該報告撰稿人之一,香港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系教授賀達理(Anthony Hedley)稱,空氣污染造成心臟和血液迴圈疾病、呼吸道疾病,孕婦在懷孕期間呼吸污染空氣,出生的嬰兒更易患有呼吸道和其他的疾病,每年由於疾病造成的醫療費用以及病假損失達到六十七億元人民幣。

至於水污染,十多年前,廣東省水利部門便開始每年發佈公報,對水資源狀況進行預警。然而,近年水利專家的預言開始成為殘酷的現實。廣東水污染問題已經變得不可輕視。在每年廣東省水資源公報中,政府監測到的全省廢污水排放總量已經幾乎接近全國排汙總量五分之一,比八十年代年全省排汙總量增加了近五倍;總評價河長的25%水質劣於Ⅲ類;全省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合格率僅為51%,在全國排名倒數第二。
在澳門,據一九九四年當時的市政廳對澳門多個地方取樣的分析結果得出結論:澳門海域,特別是澳門內海,水生態環境已經受到污染物致命影響,生物種類減少,種群數量大幅下降,海域生態系統受到很大的破壞。但根據衛生局一九八八年開始所做的歷年沿岸水質監測結果,一九九四年的污染指數與往後相比竟然並不算高,大約是零點七五左右,自一九九六年起,澳門沿岸水質呈惡化趨勢,在二00五年更錄得近十年最高的平均污染指數達一點三八,原因受到高濃度的營養物氮及磷的污染。雖然0六年錄得的平均污染指數有所下降,但仍超過一的水平,二00八年亦上升至一點二七的水平。二00八年之後,我們再也找不到衛生局公佈相關數據,原因是甚麼?

在這樣的環境下,澳門如何營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只要在封閉的室內建起河流,在室內建起沙灘,在室內開空調看表演就可以?環境危機已經迫在眉睫,澳門人,我們可以怎麼做?

donation-ad